14 亿人都在刷的朋友圈,正在悄悄“静音”:晒旅行的精修九宫格还在,却看不到谁在加班崩溃;点赞提醒不断,却听不到一句真心话。当父母、老板、客户、前任同处一个列表,“活人”只能进化成“精装”工具人——要么沉默,要么营业。

“朋友圈活人越来越少了”,有用户在即刻App的圈子里发出感叹。作为一款月活跃用户数达14.02亿的“国民级”App,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但为什么会出现“活人越来越少”的情况呢?
曾经网上流传过一段非常有名的段子,“毛坯的人生,精装的朋友圈”,大家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的都是各种好,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这个段子背后就反映出微信朋友圈的一些情况。随着用户使用微信时长的增加,朋友圈要么变成“工作狂人”,要么变成“一条杠”,有的朋友选了“朋友圈半年可见”,但这半年内竟然什么内容都没有。工作、旅行、缄默,这是朋友圈当前的一些现状,而这种现象更像是一种蒙了面纱的“工具人”,自然谈不上有着喜怒哀乐的“活人”。
为什么微信朋友圈需要装?因为微信好友背后的社交关系链比较复杂,父母、亲戚、同事、客户、好友、不太熟的人等等,微信某种程度上取代了电话通讯录的作用,而在如此复杂的关系链下,用户要想像一个“活人”一样,在朋友圈中展现出正常的喜怒哀乐非常困难。
比如,“痛苦”,如果你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了一条情绪低落的内容,你父母、亲戚之类的可能就会非常担忧,但实际情况却又没那么严重,你只是一时感慨而已,如果频频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浪费父母亲人的感情,要么自己就被亲人们情感上带来限制。
再比如,“悲伤”。正所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当你在朋友圈中发出一些比较悲伤难过的内容,可能有好友此时正在度过一些快乐的时光,这种情况下,好友完全没办法与你共情。
再比如,“过度快乐”,有些微信用户的朋友圈特别“精装”,而有些微信好友嫉妒心特别强,就会在下面评论留言一些阴阳怪气的内容,而其他的共同好友看到后就会很尴尬。
总之,你很难在父母、亲戚、同事、客户、好友、不太熟的人等复杂的关系链下找到平衡,让所有人都满意,那么,能不能完全不顾其他人的感受,想要发什么就发什么呢?除非你本身心理足够强大、足够豁达,否则,只要你在乎其他人的一些感受,就很难表现出正常状态。
另外一部分人,纯粹在微信朋友圈中保持“缄默”状态。一方面,微信朋友圈中有太多的话没办法说,另一方面,用户发微信朋友圈的阈值在降低,微信刚推出来的时候,可能有很多人还发发朋友圈,但微信都十几年了,人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后就很难对某些事情保持热情,发朋友圈也是这个情况,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就不太爱在公开场合发表一些观点,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可能会发一些工作相关内容,与自己真正相关的内容,能不发就不发,如果真的情绪上有需要,还不如实际场景中找三五好友聚一聚更好。
此前,“人们为什么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了”这类话题也被多次推上过热搜,显然,这个话题让不少人都能获得共鸣。朋友圈作为社交关系的一部分,它有自身的意义,但在一条一条关系链的缠绕之下,人们的社交关系就不再纯粹,因此,也就很难像一个真正的“活人”一样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
当然,人们的表达欲倒是一直都在,当微信朋友圈无法随心所欲地发布内容后,用户选择去即刻、QQ、微博、小红书、豆瓣等平台上当一个“正常的活人”。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微信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