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15小时前 165 阅读 0 评论

数据驱动业务增长,这套方法真的有效!

作者头像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数据分析助增长常成口号,落地却难住不少人!增长需三大条件、四种底层逻辑,数据从非凭空出方案,而是帮选投入方向、找业务标杆与问题、验证新机会,还得靠测试复盘,这样才能真解读增长关键、提业绩

“数据分析要助力增长!”是很多公司的要求。然而实际执行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犯了难:

  1. 算出的数据,怎么和增长有关?
  2. .提了建议,业务不听,咋办?
  3. 怎么提出可落地建议,而不是“要搞高?”今天详细给大家解答一下

增长的底层逻辑

牢记这个底层逻辑,想要增长,需要三大条件:

在这两个前提下,产生了四种增长的底层逻辑:

  1. 不需要对现在做改变,只要单纯地增加投入,就能有更大产出
  2. 需要对现在做改变,要把现在某个最弱的环节补齐
  3. 需要对现在做改变,要把现在某个最强的做法铺开
  4. 干脆不做现在的,找一个更有机会的新领一张图可总结如下:

数据分析助力业务增长,也是紧密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的

数据助力的底层逻辑

问一个灵魂拷问:没有数据,业务真的就不能做吗?当然可以做,但是:

  1. 缺少精确判断,不一定知道问题在哪里
  2. 遇到问题喊:“加投入”,老板不一定批准
  3. 搞清楚问题,不见得想得到解决方案

所以,想做好数据助力,从一开始,就不要指望数据分析师凭空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解决方案。而是用数据:

  1. 评估投产比,论证投入可行性
  2. 精确定位问题,找到可以改进的店
  3. 发现新机会点,测试信想法可行性

追加投入的分析

当企业想要追加投入时,有多个地方可以发力(如下图):

人们直观的会想到:多给销售奖金 /多打广告/多发优惠券,但是

  1. 过度激励销售,商品没选对,导致差评/退货/投诉激增
  2. 过度投优惠券,毛利严重下降,导致利润亏损
  3. 过度打广告,销售转化链路没做好,转化率低下

所以,说:“追加投入”容易。真到落地,需要考虑:

  1. 目标市场潜力/消费者喜好
  2. 销售业务能力/承接流量的上限
  3. 商品价格敏感性/促销敏感型客户数量
  4. 供应链承接能力/客服承接能力

这里每一步计算,都需要数据分析支持,以避免业务掉链子。比如一个简单的买赠类促销,可能隐藏多种问题(如下图)通过分析发现过往执行问题,能极大提升后续工作质量。

标杆分析/问题分析

从现有业务中找出标杆/找问题,标准方法是:

  1. 先看收入指标,用分层分析法,区分出头部业务个体
  2. 结合成本指标,做矩阵分析法,筛出表现高收入+高利润的优秀个体
  3. 用漏斗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找出优秀个体与普通个体差异
  4. 检验差异性是否可以复制,如可复制才推广经验
  5. 如优秀个体,仅在特定市场环境下才能成功,就看这个环境哪里还有,做小范围推广
  6. 如果标杆是特定的人/商品/渠道才能成功,就直接去找同类型的人/商品/渠道,其他普通个体再想办法

整个流程,如下图所示:

这里,特别强调:不要只看成功的最后一刻,要对业务发展过程进行整体复盘(如下图)。

发现新机会的分析

什么是新机会点?

  1. 某个渠道虽然流量少,但转化率比其他都高
  2. 某类客户虽然人数少,但付费能力比其他都强
  3. 某个新区域/新品类虽然刚开始做,但增速比其他都快

这些都是潜在的机会点。但是只列出机会点是不够的,需要充足的事前/事后分析,来论证:该机会点是可行的。论据越充分越好(如下图)。

这里特别强调:“测试“的重要。单纯看历史数据,很难充分说明问题。特别是要做的事情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创新的工作。此时一定要先做测试。如果能封闭用户信息渠道,做个性化推送,就做ABtest,如果不能,至少找一个试点地区/试点店铺,做小范围MVP论证。经过数据验证,再逐步推广,会更靠谱

小结

综上可见,真的想驱动业绩提升,需要数据分析围绕“增长”这件事,鞍前马后做大量辅助工作,结合行业数据、历史数据、当前表现、测试结果,真正解读出增长的关键,积累经验/教训,才能实现。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老师】,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