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5小时前 152 阅读 0 评论

Agent创业的成本突围与商业落地:技术路径与增长难题的深度解析

作者头像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Agent 创业不是“做个工具”,而是重构人与任务的连接方式。本文将从技术路径、产品机制与增长逻辑三大维度,深度解析 Agent 创业的成本结构与落地难题,帮助你理解为什么“能做”不等于“能活”。

I. 引言:智能体浪潮下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AI智能体(Agent)无疑是科技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赛道。然而,在这股浪潮之下,市场正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资本市场对Agent展现出极大的热情;另一方面,即便是头部公司也开始面临严峻的商业化考验。

A. 智能体市场热度与微妙变化

  1. Agent市场的火爆程度:当前市场上有三类Agent备受追捧。编程类Agent如Cursor,估值高达100亿美元;垂直类Agent如处理法律文件的HarveyAI,估值也达到50亿美元;而通用型Agent如ChatGPT,更是人尽皆知。这些公司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了惊人的估值。
  2. 市场现状的复杂性:高光之下,危机并存。例如,曾“风光无两”的Cursor在融资后不久便因成本问题调整定价策略,引发社区巨大争议,凸显了其在成本与增长之间的困境。
  3. 核心矛盾:这揭示了当前Agent创业的核心矛盾——技术快速发展与商业化成本之间的激烈竞速。产品每被调用一次,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推理成本,这使得传统的互联网“免费+增值”模式难以为继。

B. 本文核心关注点

基于《硅谷101》E207期的深度讨论,本文将聚焦AI Agent创业者面临的两大核心难题:产品成本用户增长。我们将通过剖析三位一线创业者——分别代表通用工具调用型、身份型及垂类创作型Agent——的核心技术策略与商业模式,深度解析他们如何在成本与商业化落地之间寻求突围。

II. Agent的多元化生态与核心产品定位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同的Agent创业者选择了各具特色的切入点和技术路径,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品生态。

A. 通用型Agent的技术突围:工具调用与成本控制

Bill的公司(Pookie AI)致力于构建一个“通用工具调用型Agent”。其核心理念并非简单地响应用户指令,而是从模型层面解决根本问题。

  • 核心目标:将互联网上数以千万计的工具(API)直接整合进大模型的“动作空间”(ActionSpace)。这意味着Agent能够像理解语言一样理解和使用工具,实现完全自主、无需用户预先选择的工具调用。用户只需提出需求,Agent便能自行寻找并执行最合适的工具。
  • 解决成本问题:Bill指出,当前Agent成本高昂的一大原因在于上下文和工具信息的重复处理。PookieAI旨在通过模型层面的优化,将工具信息压缩进模型本身,避免在每次调用时重复传递大量上下文,从而将构建和运行Agent的成本降低到“不亏损”的水平。

B. 身份Agent的社交网络叙事:Being与Doing的平衡

Second Me则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AI时代的身份Agent”。

“未来的世界不会说所有人都像上帝一样用一个超级大模型。我觉得未来一定是会有很多很多人,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他自己的AI,然后这些AI会形成一个网络。” —— 陶芳波

  • 身份Agent的价值:与专注于完成任务(DoingSomething)的工具型Agent不同,SecondMe更关注对个体“存在状态”(Being)的建模与呈现。它旨在创造一个比传统社交主页(如Facebook)更生动、更深度的个人AI身份,让AI代表“我”与世界互动,实现人与人之间更深层次的连接。
  • 数据来源与硬件载体:为了构建精准的个人AI身份,SecondMe不仅利用用户已有的线上轨迹数据(如社交媒体),更展望未来通过“AlwaysOn”的硬件设备(如智能眼镜、生活记录器)来捕捉完整的线下环境与个人信息,为AI提供更丰富的训练素材。

C. 垂类创作Agent:Planner与用户体验为王

任志博的Lovart深耕于AI文生图领域,其核心竞争力并非基础的生图模型(Tool),而在于更上层的设计智能。

  • Planner的角色:Lovart的核心是其“Planner”(规划器)。这个Planner扮演着专业设计师的角色,它不仅调用底层的生图工具,更重要的是理解用户的职业背景、审美偏好和个性化需求(MemoryContext),然后像设计师一样规划创作流程、组合工具,最终交付高度个性化且符合主观审美的作品。
  • 模型提升的利好:对于Lovart这类应用层公司,底层基础模型(如谷歌的NanoBanana)能力的提升是绝对的利好。任志博将其比作“水涨船高”,基础能力的飞跃能直接提升其交付给用户的作品质量和体验,从而巩固其产品价值。

III. 商业落地的生死线:成本挑战与技术架构选择

无论产品定位如何,成本都是所有Agent创业者无法回避的“生死线”。技术架构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公司的成本结构和生存空间。

A. 推理成本的惊人占比与亏损现状

讨论中,嘉宾们一致认为推理成本是目前压在所有Agent公司头上的大山。

  • 推理成本是最大开支:Bill透露,对于大多数AI公司而言,推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高达80%至90%。陶芳波也证实,在他们的公司,推理成本已远超传统的云服务成本。
  • 高成本案例:一次复杂的DeepResearch任务,使用海外顶级模型的成本可能在8到10多美金。相比之下,ChatGPTPlus的月度订阅费仅为20美元。这意味着C端用户只要进行两三次复杂调用,就可能让服务商陷入亏损。
  • C端市场的困境:嘉宾们普遍认为,目前几乎没有一家C端Agent公司能够实现盈利。其生存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游模型厂商能否“仁慈地”将模型价格降低80%以上。

B. 降低成本的技术路径与策略

为了应对高昂的成本,创业者们正在探索多种技术路径:

  1. 混合模型(HybridApproach):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动态选择不同性价比的模型。例如,使用像GeminiFlash这样便宜的模型来处理总结、上下文压缩等简单任务,只在关键环节调用最昂贵的顶级模型。
  2. 上下文多层次抽象:优化信息处理流程,对RAG或工具调用的结果进行抽象和筛选,只将最核心、最必要的信息放入上下文窗口,避免在Token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 垂直Agent的自研与Serving:对于场景相对聚焦的垂直Agent,通过精调(Fine-tuning)自有模型并自行部署(Serving),可以将成本降至API调用的零头,实现指数级的成本优化。

C. 模型训练路径的技术壁垒与成本影响

更深层次的成本优化,则与模型的训练路径息息相关。

  • SFT(监督微调)的瓶颈:传统的SFT路径正面临两大瓶颈:一是数据成本急剧上升,各大内容平台(如Reddit)开始高价授权其数据;二是复杂任务(如DeepResearch)的人工标注变得几乎不可能,成本高昂且难以规模化。
  • RFT/RL(强化学习)的兴起:为解决SFT的困境,业界开始转向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RFT)。然而,这条路径同样代价不菲。
  • RL的代价:RL训练时间长、过程不稳定,且存在泛化性下降的风险,需要消耗巨大的云计算资源。Bill提到,目前顶级模型的RL微调成本已经与SFT训练成本相当,未来可能更高。
  • “经验时代”的展望:陶芳波和Bill探讨了Agent的终极形态——“经验时代”,即Agent在与用户交互的线上使用过程中(InferenceTime)持续学习和进化。但这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尤其是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短期内难以实现。

IV. 商业模式与市场突围策略

在严峻的成本压力下,不同的商业模式选择也决定了公司的发展路径和增长策略。

A. B端与C端的盈利差异

  • B端Agent:嘉宾们普遍认为,ToB和垂直领域的Agent商业模式更清晰,相对更容易实现成本打平甚至盈利。
  • C端Agent:C端业务则普遍“痛苦”,盈利极其困难,严重依赖模型厂商的降价。即便能够通过订阅费打平成本,一旦计入人力成本,盈利便遥遥无期。

B. B端商业模式的平衡:通用性与定制化

对于To B业务,如何平衡通用性与客户定制化需求是关键。Bill分享了两种典型的硅谷模式:

  • PLG(产品驱动增长):通过建立活跃的社区(Community),从核心用户群的反馈中提炼共通需求,驱动产品迭代,避免为单一客户做深度定制而沦为“咨询公司”。
  • SOG(销售驱动增长):专注于服务大客户,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其需求以拿下订单,这种模式更偏向传统的企业服务。

C. C端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尝试

面对盈利难题,C端Agent创业者们正在进行多样化的商业模式探索:

  • 订阅制(Lovart):最直接的模式,根据用户的使用量和功能权限提供不同档位的付费订阅,与用户画像和使用强度挂钩。
  • 网络效应(SecondMe):放弃短期收入,追求用户规模的极致增长。陶芳波表示,他们赌注于未来能够建立起强大的网络壁垒,并通过类似FacebookFeedAds的“AI原生广告模式”实现商业化。
  • 结果导向计费(PineAgent):一种创新的模式,不按使用量收费,而是根据Agent为用户创造的实际价值进行提成。例如,Agent帮助用户与银行或电信公司交涉成功,挽回了一笔钱,平台则从中抽取一定比例作为佣金。

V. 市场竞争与生态发展趋势

Agent创业不仅要解决自身问题,还需应对来自巨头和整个生态的动态变化。

A. 来自巨头的竞争与合作

  • 直接竞争:应用层公司时刻面临来自模型层巨头的“降维打击”。例如,当Anthropic(Claude)和OpenAI不断强化其模型的原生代码能力时,像Cursor这样的代码Agent就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 生态合作与退居基础设施:一个更积极的趋势是,一些巨头似乎正从直接的应用竞争中后退,转向成为生态的基础设施提供者。陶芳波提到,Anthropic推出的ClaudeCodeSDK,意图成为所有Agent的“内核”(Kernel),这类似于NVIDIA的CUDA。Bill也观察到,Google正更多地以战略合作伙伴的身份,向创业公司提供开发者层的能力。

B. 生态开放性与工具调用趋势

  • 海内外生态差异:Bill指出,海外的工具生态(如YouTube、Instagram)相对开放,API接口完善,为Agent的工具调用提供了良好基础。而国内生态(如B站、小红书)则相对闭塞,需要进行更深度的商务合作。
  • 未来趋势: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是,随着交互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前端网页可能会被统一的ChatBox界面取代。在这种模式下,工具的开放调用将成为必然,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C. 增长与营销策略

在AI时代,传统的营销方式正在被新的范式所取代:

  • 产品力至上:在信息过载的当下,高价KOL的推广效果正在减弱。最终,能留住用户的还是产品本身。依靠卓越的产品体验赢得口碑和“自来水流量”,成为最可靠的增长路径。
  • 社区建设(Community):对于早期公司,建立一个核心用户社区至关重要。通过与社区成员的紧密互动,获取真实反馈并快速迭代产品,是实现冷启动和持续增长的关键。
  • 科幻叙事:在AI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创始人们开始通过讲述引人入胜的“科幻故事”来构建产品愿景,以此在早期吸引市场的眼球和注意力。

VI. 结论:智能体商业化落地的未来展望

AI Agent的浪潮波澜壮阔,但前路并非坦途。通过这场深度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智能体创业的未来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技术与商业的交织决定命运:在Agent领域,技术路径的选择(如成本优化架构、模型训练策略)不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直接决定了公司的成本结构、盈利能力乃至生死存亡。
  2. 以用户体验和价值交付为核心:无论是帮助播客主简化工作流,还是在重要会议中提升用户的自信心,抑或是让设计师快速产出UI原型,Agent的最终价值在于能否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提供不可替代的体验。
  3. Agent生态的持续演进:当前,AIAgent市场仍处于剧烈的变革期。成本与架构的优化、商业模式的探索、以及与巨头生态的共存,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题。对于创业者而言,保持敏锐的洞察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将是在这场竞速中胜出的关键。

本文由 @AI凌波鱼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