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10小时前 201 阅读 0 评论

微信AI新研究推翻「预测下一个token」范式

作者头像
量子位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鱼羊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大模型一个token一个token生成,效率太低怎么办?

微信AI联手清华大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解法:

一个token能装下的信息太少,不如把它们打包成连续向量让大模型从预测下一个token,转变为预测下一个向量

研究团队给这种新范式取名CALM(连续自回归语言模型)

实验表明,将K个词元压缩成一个连续向量,可以将语言模型建模为一系列连续向量,生成步骤减少至原来的1/K。

这样一来,模型就能在平衡性能和计算成本时,实现更高的性价比。

有网友认为,这种方法看上去越来越接近大脑实际处理上下文的方式。

还有网友提出,CALM像是DeepSeekOCR/Glyph的改进版。

提升每个预测单元的语义带宽

研究人员指出,预测下一个token的现有模型范式,一开始是因为基于字符级运行的模型计算量太大而被提出的。

也就是说,方法背后的关键思想是:提升每个文本单元的信息密度,能够缩短序列长度并显著提升模型效率。

进一步挖掘本质,可以总结出一条提升大模型生成效率的有效途径:持续提升每个预测单元的语义带宽

问题在于,如果想让一个token装更多的信息,就得把词表做得超大,反而会让计算量和存储成本爆炸。

微信AI和清华大学团队想了个办法:把多个token打包成一个连续向量,让模型每次处理一个向量,而不是一个token。这样一来,比如一个序列的长度为T,将K个token打包为1个向量,序列长度就会缩短为T/K。

他们设计了一个高保真自编码器,能将K个token压缩成一个连续向量,并能以超过99.9%的准确率从中重构原始token。

连续自回归语言模型

不过,从处理token向处理向量转变,还面临着一个重大挑战:

由于不存在有限词汇表,模型将无法借助标准的softmax层,对所有可能结果计算出明确的概率分布。

这也就意味着,需要为此开发全新的建模工具。

于是,研究团队提出了CALM——一套完整的、无需依赖概率似然的框架。

△CALM框架

无似然语言建模

训练方面,CALM采用“能量损失”来教模型学习连续向量。

不用算概率,而是改用“能量分数”来判断模型生成的向量好不好。

具体来说,为了实现连续向量生成,研究人员采用轻量级生成头作为模型的核心输出组件。该生成头以最后一个隐藏状态为条件,来生成输出向量。

同时,为避免迭代式采样过程造成新的推理瓶颈,研究人员引入了Energy Transformer

Energy Transformer专为连续向量的高效单步生成设计,无需迭代,仅需1步计算即可输出连续向量。

能量损失是CALM训练Energy Transformer时用的损失函数,不依赖概率计算,而是用“距离”和“多样性约束”两个维度判断向量质量——既让生成的向量贴近真实值,又避免模型只会生成一种向量。

无似然语言模型评估

不算概率了,困惑度(Perplexity)这个评估指标也就不好用了。

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了BrierLM,一种基于布里尔分数的新型语言模型评估指标。

只需从模型中抽取样本,就能无偏地估算出BrierLM值。

实验证明,BrierLM值和困惑度高度相关,能保证对模型能力的公平比较。

无似然温度采样

现在流行的大语言模型是通过温度采样来实现可控生成的,但这同样依赖于概率分布。

CALM提出了无似然温度采样,这一算法基于拒绝采样,通过调整样本的接受概率来实现温度控制。

实验结果:更具性价比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验证,CALM在平衡性能和计算成本时更有性价比。

在标准语言建模任务上,CALM-M(K=4,参数量371M)在性能上与Transformer-S(281M参数)相当,但训练浮点运算数(FLOPs)减少了44%,推理FLOPs减少了34%。

模型越大,CALM的优势越明显。并且随着语义带宽K的增加,CALM的性能-效率比也会更优。

不过,研究人员也提到,压缩的token数K太多时,反而会导致性能下降,可能需要更换更大的模型。

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abs/2510.27688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

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知前沿科技动态签约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