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节奏愈发紧凑的今天,许多人对“空窗期”充满焦虑。但这篇文章讲述了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作者在两个月的gap期中,不仅重新梳理了职业规划、系统学习了产品知识,还认真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随着offer的确认,两个月的gap期结束了。
这是我gap期最久的一次,但多年以后,这或许会成为我最宝贵的一段时光。一方面互联网的大环境依然不景气,岗位不多,但我毅然决定离开泥潭,迎难而上不气馁;另一方面,我确定了未来的行业选择,还学习了大模型AI实际运用,此外,难得的沉浸地看完了三本书。
最终,我收到4个录用通知,然后选择了行业相关、个人看好、实力不错且文化比较正向的一家企业。
选择行业
大部分人选择行业都是被动的,尤其是在工作不好找的情况下,哪里公司愿意招我就赶紧去入职,顾不上行业不行业,有份工作就不错了。
还有些人选择工作是考虑的是薪资、加班、工作环境等直接影响个人收入、时间、心态的因素,换了工作就可以改善个人的生活水平。过去的我一直都是以这个为出发点跳槽的,兜兜转转换了四个行业。
在外界看来,互联网产品经理属于“技术人员”,有别于商业化产品经理专注于行业能力,互联网产品经理要兼具技术能力和行业能力。然而,技术能力随时都可以被成长起来的产品新人取而代之,唯独行业能力需要日积月累,愈久弥香。
PS: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技术能力指的是为了打造互联网产品所需的需求分析、原型设计、交互设计、研发测试、数据分析、项目管理等能力。
个人认为,产品经理选择行业最蛋疼的是“向往行业与过往行业不匹配”的问题。少有职场新人能在职业生涯初期规划好行业选择,而学校所学的专业课程也不好找到对应的工作,因此,大多数人都是迷迷糊糊阴差阳错鬼使神差的进入一个不太清楚的行业,开始个人的职业生涯。等到工作几年后,逐渐对各行各业有所了解,以及热门行业兴起,才有了自己想去的行业,可企业招人需要相关行业经验,这就导致很多人对想去的行业望而却步,最终在跳槽的时候退而求其次,更多考虑薪水、企业规模、工作环境这些因素。
PS:中国行业共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个层次,包含门类20个,大类97个,中类473个和小类1382个行业,我们能接触到的行业非常有限,使得我们对各行各业的了解犹如像井底之蛙。
如果你也苦于行业选择,不用怀疑是自己能力问题,这是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确认未来长期从事的行业,可以从个人喜好、政策红利、行业前景三方面考虑选择行业,然后坚持下去,让行业经验形成复利,有利于职业生涯。但是,如果是一名工作多年的产品经理,辗转多个行业,已经过了小鲜肉的年纪,那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选择行业:
1、以往工作经历中,对比下来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行业
2、从事最久的一个行业
3、人脉、资源积累最多的一个行业 / 相对最熟悉的一个行业
4、第一份工作所在的行业 / 最近一份工作所在的行业(相信冥冥之中自由安排)
5、不建议去新的行业中从零开始,别眼红热门的高收入的行业
深耕一个行业,看起来有点像为了一颗树放弃了一片森林,实则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假设市场上有10000个产品经理岗位,而我们能力一般,实际能力只能符合其中100个岗位,靠海投命中的机率很小——1%,与此同时,每获得一次面试机会,意味着被拒绝99次,内心自尊将遭受巨大打击和伤害。但是,假如我们明确选择一个行业(表明自己具有相关行业经验),可能这个行业在市场上的产品经理岗位只有50个,仅占全部产品经理岗位的0.5%,看起来很少,可是,肯定有不少企业会愿意和你接触,假设有20家,那么命中率便达到了40%,这其实就是增加了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内心消耗大大减少。
产品经理明确未来行业后会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大多数人都希望职业生涯可以向上发展,可向上路径是什么、职业目标是什么都很迷,明确行业后,未来要走的路会一下子变得清晰、具体。就像产品经理做竞品分析,一定要找同行业同赛道的竞品对标,选择了行业,熟悉下行业上下游,读一读行业大佬写的书,了解一些行业精英的故事,也就大概知道自己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该走什么样的路了。选好行业,就好像准备期末考试之前老师给划了知识点。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选择行业不亚于人生的重大选择。
曾经的我本想着“干一行爱一行”,后来发现真是“那行不行入哪行”。过去5年,我一直在想自己的人生事业是什么——没错!我想追求事业,却没想明白行业是什么——我想过哪个行业赚钱,关注了热门行业动向,查过哪些行业受到国家政策支持,可是呢,那些行业的门槛我都没摸到,期间换了3家公司3个行业,我一直在原地踏步,纠结从事什么行业好?心态越来越焦虑。实际上是我自己把选择权交了出去,一直逃避选择一个行业这个重大的人生抉择。
这一次明确选择酒店行业后,感受到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似乎长久以来肩上的一副担子卸下了,以后不必在不同的赛道里横冲直撞了,而是在酒店赛道里慢慢的跑马拉松。
我选择酒店行业的原因很简单:我的第一份和最后一份工作都在酒店行业,从事最久,我不讨厌酒店行业,当年共事的领导同事依然有联系。互联网酒店行业规模不大,但胜在没有纯互联网公司那么卷,能平衡家庭和工作,也没有互联网的35岁危机,更稳定。
学习
gap期间,我每天最多花2小时投递简历、面试沟通,而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至少4小时,这不仅提升了我的能力,还让焦躁的心态转移为学无止境的知识渴望。
互联网产品经理体系知识
本人一直觉得自己是野路子产品经理,没有在国内顶级互联网大厂历练,虽然平时工作也算得心应手,可不知道与大厂产品经理的差距,有时候还是会担心自己落后,求职的时候更是怀疑人生。于是,在这次gap伊始就决定找专业的机构培训学习,一来了解自己与高手之间的差距在哪儿,二来增长见识开拓认知,在专业能力方面的探索也就到头了。
培训的课程有很多,每一门课都有所收获,课程老师都是大厂出身,专业素养都很高。
1、产品经理岗位的能力构建:以国内互联网大厂的产品经理标准,一套体系化的产品知识,包含市场和竞品分析、用户研究、需求分析、产品规划、PRD、产品管理与实施、产品迭代与运营。
2、产品设计和商业模式构建:包含B端、C端两套课程。
3、真实项目带练:老师会拿实际工作的项目,拿来当教学材料,讲解一个项目的从0到1。
4、经典系统的项目实战课,有CRM、支付交易系统、供应链+物流系统、电商产品、内容产品等。
5、产品经理的AI提效工具指南。
6、直播答疑,每周一次大厂高级产品经理直播连线答疑解惑,会发现有很多跟我们一样的产品经理,大家提的问题都非常实在。
在学完第一个课程后,我便有了三点感悟:
1、几位导师(大厂的高级产品经理)水平真的很高,对产品能力、行业理解、抽象能力各方面都很强,以他们为榜样,我还有不少上升空间。
2、产品经理也是份苦差事,虽然产品经理聪明,但导师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很多事情做成靠的是大量时间精力投入,以及无数踩坑后的经验教训。
3、我也很优秀,作为野蛮生长的产品经理,我能留存7年,还有一定的经验、技术、行业优势,已经领先不少同行。
截止目前,我学了其中9门课,每一堂课都收获不少,要是5年前接受这样系统性的产品技能学习,现在我的光景肯定会更好一些,真是相见恨晚。
AI技能
我原计划选好行业、学习小有所成,就开始找工作,直到学习了生成式AI,同月参加了2025人工智能大会,于是决定推迟就业时间,在gap期间把AI的能力补起来,这样找工作还有优势。
自从2022 年底ChatGPT问世以来,AI大模型一直火热到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期盼AI带来颠覆。我自然也意识到了危机感,早在生成式AI还没问世前,我做过一两个基于NLP、ASR的项目,去了解了AI的历史(感兴趣可以看下《人工智能简传》),看了一些AI产品经理的书籍,结果是我迷失在高等数学和算法之间昏昏欲睡,实在是看不懂,但AI的历史很有意思,将近70年的发展历程,AI多次被世界质疑是“欺诈”技术,始终无法为产业带来收益,几经沉浮,大模型AI竟然在我们这个时代横空出世——能实际给人用的AI,更能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的AI——何其有幸!
我决定把握这个机会,把握错了,我顶多少赚一两个月的工资,把握对了,那是建立未来十年的职业优势。
大模型能帮企业省多少钱呢?我复盘过曾经的一个用传统AI技术实现的AI质检项目,如果用现在的大模型来做的话,成本可以从300万降低到100万。更何况还有很多以前不敢想的事情,大模型都可以快速帮人实现,比如:1分钟给出一个PPT框架、2分钟画好十页漫画、修复老照片等等。
前文也提到产品经理是个“技术活”,那工欲善其事,则必先利其器,AI作为最先进的科技工具,产品经理要尽早将其利用起来。
以下是我的学习和实践:
1、生成式AI的技术原理,LLM、prompt、token、GPT、RAG、function call、MCP······
2、提示词工程,来提高AI的理解和问题解决能力,包含结构化表达、符号标记、CoT(思维链)、Few-shot(案例模板)、特殊情况出口、重要信息后置、提示词攻防。
3、使用扣子搭建智能体、工作流,我做了一个简历筛选器智能体,一个会用史记人物故事安慰人的聊天AI。
4、本地部署Dify智能体开发平台,搭建企业智能客服智能体,为下家企业AI运用做准备。
5、使用扣子,无代码开发完成了一个生成儿童绘本的小程序。随便在小程序输入一句话生成故事,也可以把父母编的故事复制进去,然后自动生成一份6-10页的绘本。
6、产生了一些酒店行业AI运用落地的想法,比如:住前的行程助手,可以基于知识库、酒店API接口,结合RAG、MCP技术,打造一个集咨询、预定、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形成助手。
看书
趁着gap时间相对充裕,我看完了3本书,广泛涉猎也是产品经理保持成长的一种方式。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以一名男性视角来说,我对这本“奇书”好奇很久了,少儿不宜的画面可以说是极为生动形象,领先世界500年······(不能再写了)金瓶梅是水浒传的“衍生剧”,红楼梦身上有很多它的影子(金瓶梅是古代四大奇书之一,后来红楼梦取代了它),总之,这本书不是淫书,序里就跟读者说的很清楚,看书观人品,也就是希望以此故事警示众人。
“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这就是读金瓶梅,四种人有四种不同的感受,可见菩萨、君子、小人、禽兽四种人品。 很多人没读过金瓶梅,对西门庆、潘金莲的印象都停留在水浒传,所以我想分享书中4个主人公的故事概要,让大家能够多了解金瓶梅的故事和它的寓意。当然有机会的话,希望大家可以亲子去读一读这部我们古人的文化瑰宝。
《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 约翰·Z·森梅兹
这本书是我8年前还是程序员的时候加入购物车的,现在都已经出第2版,终于把它读掉了(手动狗头)。书中讲的是作为一名软件开发人员,不能只想着工作写代码,要从职业生涯、人生财富自由考虑,如何不断晋升,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学会理财,同时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书中有很多实用的具体指南,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实现财富自由的。作者的财富自由并不是“拥有亿万家财”,而是“每个月的被动收入大于支出”,从而实现不用工作也能生存。作者实现的方式也不复杂,作为一名程序员,他努力工作赚取工资,同时还开设网上培训课程作为副业赚钱。另一方面,他不追求奢华的生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吃普通的食物,减少聚会、出游。然后,他积极投身美国房地产行业,用积蓄买了很多优质房子,以租养贷,最后租金不仅能覆盖房贷,每个月还能盈余8000多美元,完全能覆盖它每月3000美元的生活成本,作者便辞掉了他的工作,在33岁实现了财富自由。
这是一本工具书,但它更是一种工作心态、生活心态,让技术从业者能格局打开,不必那么负重前行。
《一生之敌》 史蒂文·普莱斯菲尔德
这本书是被《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安利的,约翰·Z·森梅兹在生产力章节讲“何克服阻力保持专注”,推荐了《一生之敌》这本书,假如你也在完成一件事情之前会各种拖延,这本书值得一读。
书中定义了一个新名词“内阻力”,它的使命就是阻碍/阻止我们完成目标,它存在与每个人身上,就像我们每个人都能受到地球引力,每个人都会被内阻力干扰。
拖延只是内阻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自我怀疑、恐惧、沉迷、生病、受害者请教、防备等等,都是内阻力阻碍我们成功的惯用伎俩。
克服内阻力的方法却简单的惊人,就是“坐下来,投入工作”,你会发现一开始做的不好,还是心不在焉,但只要坚持一会儿,可能5-10分钟,工作就会顺手起来,然后内阻力就会消退,工作渐入佳境。尤其是对创造性的工作,开始投入工作很难,而灵感则往往诞生于工作状态很好的时刻。
朋友,如果你曾经憧憬的很多美好都未曾实现,时常后悔曾经的自己不争气,那么,可以来了解一下内阻力,看看内阻力是怎么让你和想象的生活渐行渐远的。
还有,生活
为了让保证良好的身体机能,我每周跑步、打球,gap期间累计跑了60公里。
收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结交了很多优秀的同学朋友。
父女感情持续升温,女儿黏我如初恋。
获得了一段和家人们的长期相处时光。
······
总之,职业工作求索也好,学习读书提升也罢,我这么努力最终都是想给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生活,因此,也要珍惜当下的生活。
本文由 @吴德馨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