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机器人HMI优化指南:从示教器到控制软件的可用性与性能升级
AI 视频教程

协作机器人HMI优化指南:从示教器到控制软件的可用性与性能升级

作者头像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6小时前 110 阅读
4.8 (1280评分)
15,328人已学习

你还在用“老式示教器”控制协作机器人?现在的HMI已经能做到“拖拽编程、实时反馈、跨平台操作”。这篇文章告诉你:协作机器人控制体验,正在被彻底重塑。

在工业协作机器人领域,人机界面(HMI)是连接操作人员与机器人系统的核心桥梁,示教器的手持交互体验、控制软件的操作逻辑直接影响生产效率与作业安全性。然而当前不少机器人HMI存在操作复杂、响应滞后、信息呈现混乱等问题,既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培训成本,也制约了机器人的应用潜力。结合ISA-TR101.02-2019标准中关于HMI可用性与性能的核心要求,我们可从设计、性能、测试三大维度,为工业协作机器人HMI优化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以“人”为核心:重构示教器与控制软件的可用性设计

可用性的核心是让操作人员能高效、准确地完成任务,这需要从交互逻辑、信息呈现、人体工学三个层面打破传统设计思维,贴合工业场景下的实际操作需求。

1. 示教器:打造“单手可操作”的便携交互体验

示教器作为机器人现场编程与调试的核心工具,其设计需优先适配工业环境下的手持操作场景。首先,在硬件布局上,应遵循人体工学原则,重量控制在500g以内,避免长时间手持导致的疲劳;按键与触控屏的位置需符合单手操作习惯,常用功能(如急停、点动、程序保存)应设置物理按键,且键程控制在0.8-1.2mm,保证戴手套操作时的触感反馈。

其次,交互逻辑需简化层级。参考ISA-TR101.02-2019中“导航不超过3次点击”的原则,示教器菜单应采用“首页-功能页-详情页”三级结构:首页直接显示当前机器人状态(坐标、速度、负载)与常用功能入口(手动控制、程序调用、故障排查);功能页聚焦单一任务,例如手动控制页面仅保留坐标轴调节、速度档位、点动模式切换等核心控件;详情页仅展示与当前任务相关的参数,避免无关信息干扰。

此外,需考虑特殊场景下的可用性优化。针对油污、粉尘较多的环境,示教器触控屏应采用防眩光、防刮擦的康宁大猩猩玻璃,并支持湿手与手套操作;屏幕亮度需支持自动调节,在强光环境下亮度不低于500cd/㎡,确保参数清晰可见。

2. 控制软件:用“场景化思维”优化信息呈现

控制软件作为机器人系统的后台管理中枢,需兼顾“全局监控”与“精准操作”双重需求,通过场景化设计降低认知负荷。

在信息呈现上,应摒弃传统的“数据堆砌”模式,采用ISA-TR101.02-2019推荐的“层级化显示”策略:

  • Level1(总览页)以雷达图、仪表盘等形式展示机器人运行的关键指标(运行程序、运行状态、快捷指令、日志等),异常数据用红色闪烁+图标双重提示;
  • Level2(功能模块页)分模块显示机器人工作关键功能,移动(各轴坐标调节、运动速度、运动模式)、程序(运行程序编辑、调用等)、日志(日志查看)、设置(外部轴、变量、安全等)、管理(导入导出、权限管理)等
  • Level3(参数配置页)各功能的详细参数查看与修改,如运动参数(速度、加速度、加加速度)、I/O配置、安全参数分类收纳,且每个参数旁添加“?”图标,点击可查看配置说明与安全阈值。

同时,需强化“模式适配”能力。例如在“编程模式”下,控制软件应提供“图形化编程”与“代码编程”两种选项,图形化编程采用拖拽式积木模块,支持自动生成代码;在“监控模式”下,可切换“实时监控”与“历史数据”视图,实时监控页聚焦当前任务进度,历史数据页以折线图展示过去24小时的运行参数变化,支持异常点标注与数据导出。

3. 共性设计原则:一致性与容错性双保障

无论是示教器还是控制软件,一致性设计都是降低培训成本的关键。需建立统一的设计规范:颜色方面,遵循“功能专属”原则,急停/故障用红色、正常运行用绿色、警告用黄色,且颜色不单独作为信息判断依据,需搭配图标或文字(如红色故障图标+“电机过载”文字提示);控件方面,相同功能的按钮样式、位置保持一致,例如所有“确认”按钮均为蓝色圆角矩形,位于页面右下角;交互逻辑方面,快捷键设置统一,避免操作人员在不同界面间切换时重新学习。

容错性设计则是保障操作安全的核心。对于关键操作(如程序删除、参数修改),需设置“二次确认”机制,例如点击“删除程序”后,弹出对话框要求输入验证码或再次点击确认;数据输入时,需添加范围限制与格式校验,例如机器人速度输入范围限定为0.1-1000mm/s,若输入超出范围则实时提示“速度超出安全阈值,请重新输入”;同时,支持“操作回溯”功能,操作人员可查看过去1小时的操作记录,误操作时能一键恢复至前一状态。

二、以“效率”为目标:提升HMI性能的关键技术手段

性能是HMI的“生命线”,尤其是在工业协作机器人高速运行、多任务并发的场景下,响应滞后、卡顿不仅影响效率,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结合ISA-TR101.02-2019中对HMI性能的量化要求,可从“响应速度”“稳定性”“兼容性”三个维度进行优化。

1. 压缩响应时间:让操作“即时反馈”

根据ISA-TR101.02-2019分类,工业协作机器人HMI属于“高速机器控制”类别,需满足“调用时间≤1秒、刷新时间≤1秒”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从软件架构与硬件配置两方面入手。

在软件层面,采用“轻量化架构”与“数据缓存”策略:控制软件采用模块化开发,将实时控制、数据采集、界面渲染分离为独立进程,避免单进程阻塞导致的卡顿;对常用数据(如机器人模型参数、历史运行记录)进行本地缓存,减少数据库交互次数,例如示教器调用常用程序时,直接从本地缓存读取,无需等待服务器响应。

在硬件层面,需匹配场景需求配置硬件参数:示教器处理器选用四核ARM Cortex-A53及以上芯片,内存不低于2GB,确保多任务并发时的流畅性;控制软件运行的服务器采用工业级CPU(如Intel Xeon E3),搭配SSD固态硬盘,缩短数据读写时间;通信方面,优先采用EtherCAT、Profinet等工业以太网协议,传输速率不低于100Mbps,确保机器人状态数据实时同步。

2. 强化稳定性:应对工业环境的“复杂挑战”

工业环境的电磁干扰、温度波动是HMI稳定性的主要威胁,需通过“硬件防护”与“软件冗余”双重保障。

硬件上,示教器需满足IP65防护等级,能抵御粉尘与喷水;电路设计采用电磁兼容(EMC)设计,通过屏蔽层、滤波电容减少电磁干扰;电源模块支持宽电压输入(100-240V AC),适应不同工厂的供电环境。

软件上,采用“故障自检测”与“冗余备份”机制:控制软件实时监控系统资源(CPU占用率、内存使用率、网络连接状态),当资源占用超过阈值时,自动关闭非必要进程;机器人关键参数(如位置、速度)采用双重备份,本地与服务器各存储一份,防止数据丢失;若出现通信中断,示教器自动切换至“离线模式”,支持本地临时编程,通信恢复后自动同步数据。

3. 提升兼容性:实现“多设备、多系统”无缝协同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机器人HMI需与MES(制造执行系统)、WMS(仓库管理系统)等第三方系统协同,兼容性设计至关重要。

首先,采用“标准化接口”:控制软件提供OPC UA、MQTT等通用工业协议接口,支持与第三方系统数据交互;示教器支持USB、HDMI接口,可外接键盘、鼠标、显示器,满足不同操作场景需求。

其次,支持“跨平台适配”:控制软件采用Web技术开发,支持在Windows、Linux、Android等系统运行,操作人员可通过电脑、平板、手机访问;示教器屏幕分辨率支持自适应,在7英寸、10英寸等不同尺寸屏幕上均能正常显示。

三、以“验证”为闭环:建立HMI全生命周期测试体系

HMI的优化不是“一劳永逸”的,需通过全生命周期测试确保可用性与性能持续达标。参考ISA-TR101.02-2019的测试要求,可构建“设计-开发-运维”三阶段测试体系。

1. 设计阶段:用“原型测试”提前规避问题

在HMI设计初期,制作高保真原型(可采用Axure、Figma工具),邀请一线操作人员进行“任务测试”:设定典型场景(如机器人手动调试、程序编写、故障排查),记录操作人员完成任务的时间、错误次数、操作路径;通过访谈收集反馈,例如“菜单层级是否复杂”“参数标注是否清晰”,并根据测试结果优化原型设计。

同时,开展“人体工学测试”:针对示教器,测试不同体重、手型的操作人员手持操作的舒适度,调整按键布局与重量分布;针对控制软件,测试不同分辨率、不同操作系统下的界面显示效果,确保兼容性。

2. 开发阶段:用“性能测试”保障达标

开发完成后,采用专业工具进行性能测试:用LoadRunner模拟100台机器人同时连接控制软件的场景,测试服务器CPU占用率、内存使用率、响应时间;用Wireshark监控通信链路,测试数据传输速率与丢包率;用JMeter测试控制软件接口的响应时间,确保满足“调用≤1秒”的要求。

此外,开展“容错测试”:模拟断网、断电、数据错误等异常场景,测试HMI的故障处理能力,例如断网后是否能自动切换离线模式、数据错误时是否能实时提示。

3. 运维阶段:用“持续监控”迭代优化

HMI上线后,建立“用户反馈-数据监控-迭代优化”的闭环机制:在控制软件中添加“反馈”入口,操作人员可随时提交问题与建议;通过后台监控系统实时采集HMI运行数据(响应时间、故障率、操作记录),分析高频问题,例如“某功能调用失败率高”“某参数配置频繁出错”;每季度开展一次用户调研,结合数据与反馈制定优化方案,例如简化某功能的操作流程、优化某参数的标注说明。

结语

工业协作机器人HMI的优化,本质是“以操作人员为中心”的价值重构——通过可用性设计降低认知负荷,通过性能提升保障效率安全,通过全生命周期测试确保持续适配需求。随着机器人技术向“柔性化”“智能化”发展,HMI还将面临更多挑战,例如如何适配AI视觉引导下的复杂操作、如何实现多机器人协同的全局监控。但只要坚持“用户需求为核心、标准规范为指引”,就能不断迭代出更优秀的HMI产品,推动工业协作机器人真正成为操作人员的“得力助手”。

本文由 @沐阳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教程评分

4.8 (1280 人评分)

学习讨论 (42)

用户头像

初学者

2天前

非常棒的教程!

作者头像

AI导师李明 作者

1天前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