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1天前 83 阅读 0 评论

破局!神秘「扫街榜」破土直插「袋鼠」利润心脏

作者头像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当“扫街榜”不再只是流量工具,而成为直击利润结构的“破局者”,我们是否也该重新审视平台生态的权力分布?本文将揭示一个神秘榜单如何撬动“袋鼠”体系的核心利益,并探讨其背后隐藏的商业逻辑与平台博弈。

今年的9月10日教师节,一则此前发酵多日的“阿里封楼研发项目”传闻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并非外界猜测的“新导航技术”或“AI大模型应用”,而是高德地图全新推出的生活服务榜单【高德扫街榜】。这则看似工具类APP功能更新的消息,实则是阿里在本地生活战场投下的关键筹码:如果一个月前我的文章《500亿补贴背后的流量暗战与行业变局》中说的是阿里在“到家”领域撕开袋鼠防线的“闪电战”,那么【高德扫街榜】就是其针对袋鼠“利润心脏”到店业务发起的精准狙击。更深远的是,这一产品背后,藏着阿里构建“全场景本地生活帝国”的终极野心,其目标远不止打破垄断,而是要成为用户“城市生活的操作系统”。

1、阿里本地生活的最关键短板已补齐

阿里在本地生活领域的困境,之前是“到家强、到店弱”。饿了么+淘宝闪购能与袋鼠即时零售抗衡,但在“到店吃喝玩乐、酒旅服务”这块袋鼠的“利润奶牛”(毛利率超80%)面前,阿里始终缺乏有效切入点——淘宝的电商场景与“到店”脱节,支付宝的生活号用户活跃度低,直到高德扫街榜的出现,才补上了这一短板。

阿里并非没有尝试突破:淘宝的电商场景与“到店消费”天然脱节,用户不会为了“找餐厅”打开淘宝;支付宝生活号虽有本地服务入口,但日均活跃度不足千万,仅为袋鼠点评的1/10不到;高德此前推出的“美食地图”,因依赖商家自荐数据,充斥着“付费上榜”的水分,最终沦为边缘功能。直到「高德扫街榜」的出现,阿里才真正补上了“到店”这一关键短板——而其破局的核心,正是高德独有的“场景基因”与“数据优势”

1.1 从“导航工具”到“到店决策入口”的跃迁

高德的核心不可替代性,在于其“LBS(基于位置服务)+出行”与“到店消费”的强耦合性。截至2025年Q1,高德地图日均活跃用户达1.7亿,在工具类APP中仅次于微信、支付宝,且其用户行为高度聚焦“目的地导向”。

第三方调研显示,高德用户打开APP的核心诉求中,“通勤导航”占40%、“休闲出行(逛街、吃饭、旅游)”占35%、“异地导航”占20%,仅有5%为“无明确目的的地图查询”。

这种“出行即潜在消费”的场景属性,让高德成为阿里系唯一能承接“到店决策需求”的平台——用户打开高德的瞬间,就已暴露“去某地消费”的潜在意图,而「扫街榜」则精准承接了这一需求,构建了“无跳转、短路径”的消费闭环。对比袋鼠与高德的用户决策路径,差异一目了然:

更值得关注的是场景细分适配:针对“异地旅游”用户,会优先推荐“跨区导航占比高、复购率高”的本地老字号而非网红店;针对“通勤用户”,则在早高峰(7:30-8:30)推荐“出餐快、可外带”的早餐店,午休时段(12:00-13:30)推荐“有充电插座、安静”的咖啡馆;针对“亲子家庭”,会标注“儿童友好”标签(如有无宝宝椅、儿童餐)。这种“场景化推荐”背后,是高德对1.7亿日活用户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也是袋鼠点评“统一榜单推荐”模式难以企及的优势。

1.2 “用脚投票”彻底推翻“流量垄断”

袋鼠到店业务的核心壁垒,是“商家资源+用户习惯”,但这一壁垒建立在“流量付费”的逻辑之上:商家需投入30%-50%的营收用于刷单(提升评分)、购买“首页推荐位”(获得曝光),否则就会被淹没在海量店铺中;而用户则被“虚高评分、雷同评价(如‘味道不错、服务很好’)”裹挟,陷入“网红店踩坑→不敢相信评价→继续踩坑”的循环。2024年某第三方机构调研显示,袋鼠上约30%的餐饮店铺存在刷单行为,50%用户表示“曾因评价与实际不符放弃到店”。

「高德扫街榜」的破局思路,正是用“去商业化+真实行为数据”重构评价体系,同时精准吸引被袋鼠“挤压”的两类核心群体——追求真实体验的用户,与渴望公平曝光的中小商家。

2、扫街榜是串联阿里生态的枢纽

如果将「高德扫街榜」视为“一个独立的榜单工具”,就低估了阿里的布局——其真正价值,是作为“枢纽”串联阿里的电商(淘宝)、支付(支付宝)、外卖(饿了么)、酒旅(飞猪)生态,形成“决策-消费-支付-复购”的闭环。这种生态协同能力,是袋鼠(仅覆盖“外卖+到店+出行”)无法复制的核心优势。

2.1 与饿了么联动“到店+到家”双向导流,激活协同效应

阿里将扫街榜与饿了么的联动视为“破局到店业务的关键一步”,通过“场景互补”打破“到店”与“到家”的界限,实现双向导流:

对比袋鼠,其“外卖+到店”联动虽也存在(如袋鼠外卖跳转袋鼠点评),但因“需手动切换板块、无专属优惠”,所以袋鼠的“同一APP内联动”,是败给了阿里的“生态内无缝协同”的。

2.2 与支付宝&淘宝协同锁定高价值用户,提升留存与转化

扫街榜与支付宝和淘宝的协同,核心是“锁定高价值用户”,通过“权益绑定”提升用户粘性与转化:

协同效应的叠加,让阿里生态内的用户形成“闭环留存”:使用过“扫街榜+支付宝+饿了么”的用户,月留存率一定会大大增加,阿里用生态协同,一举就可以锁定本地生活领域最核心的“高价值用户群”。

3、扫街榜是切断袋鼠利润源的关键武器

袋鼠的商业逻辑依赖“双引擎”:外卖业务(高频、低毛利,市场份额59%)作为“流量基本盘”,为到店酒旅业务(低频、高毛利,毛利率83%)输送用户;到店酒旅业务的高利润,反哺外卖业务的补贴(如外卖红包),形成“流量-利润-补贴”的正向循环。阿里要打破袋鼠的垄断,必须切断这一循环——而「高德扫街榜」的目标,正是袋鼠的“利润心脏”,到店酒旅业务。

袋鼠到店业务的核心是“袋鼠点评”,其用户依赖点评的榜单(如“必吃榜”“热门榜”)做出消费决策。但扫街榜的“真实数据”正在快速分流这部分用户,尤其是对“评价真实性”敏感的年轻群体。

袋鼠到店业务的利润,很大程度依赖“连锁品牌”——海底捞、星巴克、西贝莜面村、万达酒店等头部品牌,贡献了袋鼠到店营收的40%,且这些品牌的“付费意愿强”(如星巴克每年在袋鼠的推广费超1亿元),是袋鼠的“核心利润支柱”。

「高德扫街榜」则用“生态协同”吸引这些连锁品牌入驻,打破袋鼠的“商家垄断优势”:连锁品牌入驻扫街榜后,可同步获得“高德导航推荐+饿了么外卖引流+淘宝品牌曝光”的组合资源,而非袋鼠的“单一到店曝光”。以星巴克为例:

  • 高德端:在“办公区周边导航”“商圈导航”时,优先推荐星巴克门店,标注“扫街榜高分咖啡”标签。
  • 饿了么端:为星巴克提供“扫街榜专属满减”(满60减20),外卖订单量增长30%。
  • 淘宝端:淘宝首页为星巴克推送“周边商品(如星巴克杯子)+到店优惠券”的组合,购买周边商品的用户,到店消费率提升18%。

这种“多平台联动”是连锁品牌商家难以拒绝的,高德的生态能同时带外卖和到店,袋鼠只能做单一渠道。

连锁品牌的“双平台运营”会直接削弱袋鼠的商家垄断优势,袋鼠对核心品牌的议价权会答复下降,且品牌为了平衡两个平台,会将部分资源向扫街榜倾斜,当袋鼠的“利润支柱”开始松动,其“外卖补贴-到店利润”的循环也是将难以维系的。

4、构建本地生活操作系统的终极野心

「高德扫街榜」的所有动作——补到店短板、串联生态、狙击袋鼠——最终都指向阿里的终极目标:成为用户“本地生活的唯一入口”。在这个系统中,用户的“吃、住、行、游、购、娱”全场景需求,都能在阿里生态内得到满足;而扫街榜,就是这个系统的“决策中枢”——用户所有本地生活需求的起点,都是“打开高德扫街榜”。

4.1 打造无死角服务闭环

阿里正在通过扫街榜,将用户的“到店决策需求”延伸至本地生活的全场景,让用户无需在多个APP间切换,实现“一个入口满足所有需求”,这种“全场景覆盖”让用户粘性大幅提升,阿里正在用“场景渗透”,让用户逐渐习惯“所有本地生活需求都找高德”——这正是操作系统的核心:成为用户的“默认选择”。

4.2掌控行业话语权

阿里的野心不止是“抢用户、抢商家”,更是要通过扫街榜制定“本地生活服务的新标准”,让行业从“袋鼠主导的流量玩法”转向“阿里主导的价值玩法”,最终掌控行业话语权:

5、扫街榜是阿里的长期主义布局

如果说500亿外卖补贴是阿里在本地生活领域的“短期突袭”,那么「高德扫街榜」就是其“长期主义”的布局——它不追求短期商业化收益(扫街榜目前无任何广告、推广费收入),而是通过“真实数据”重建行业信任,通过“生态协同”锁定用户与商家,通过“标准制定”掌控行业话语权,最终目标是取代袋鼠,成为本地生活的“主导者”

这场战争的关键,不在于“谁的补贴多”,而在于“谁能提供更真实的体验、更全的场景、更优的价值”。当扫街榜的“真实评价”成为用户习惯,当阿里生态的“全场景服务”覆盖用户生活,当“行为数据评价”成为行业标准,袋鼠的“双引擎”优势将逐渐瓦解,本地生活行业的格局将被彻底改写。

阿里的野心,不是“做一个更好的榜单”,而是用扫街榜为矛,撕开袋鼠的垄断壁垒,最终构建一个“用户离不开、商家靠得住、行业认同一”的本地生活帝国。

别慌,这场持久的战争,其实才刚刚开始……

本文由 @viktor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