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13小时前 80 阅读 0 评论

高德扫街榜很好的证明了,没有定性的定量研究,是不可靠的

作者头像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定量数据能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但定性洞察才能解释“为什么”。本文以高德扫街榜为例,拆解定量研究在缺乏定性支撑时的局限,帮助你构建更完整的用户理解框架。

最近,高德地图发布的“扫街榜”,无疑是数字时代的又一场流量盛宴。它凭借自身强大的数据底蕴,为“去哪儿玩”这个永恒的难题,提供了一份看似客观、高效、权威的答案。榜单发布后,在游客群体和城市探索爱好者中迅速传播,成为了新的“城市漫游圣经”。从产品运营和市场传播的视角看,这无疑是一次教科书般的成功。

然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个有趣的“舆情发酵”正在发生。在各大社交媒体的评论区,在本地生活社群,甚至在我自己的朋友圈里,大量的本地居民——那些真正生活在这些城市肌理之中的人们,却纷纷发出了截然不同的声音:“这是哪儿?”“认真的吗?”“我们本地人从来不去这里。”

一边是游客的狂欢,一边是本地人的困惑。这种强烈的“认知撕裂”,作为一个沉浸在一线多年的用户研究员,让我感到无比兴奋。因为,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翻车”事故,而是一个绝佳的、公开的、全民参与的“用户研究”案例。它以一种极具戏剧性的方式,将我工作中反复向同事们强调的核心观点,活生生地推到了公众面前——

冰冷的数据可以告诉你“是什么”(What),但只有温暖的洞察才能告诉你“为什么”(Why)。不以定性研究为根基的定量分析,不仅是片面的,甚至可能是危险的。

这篇文章,不想去评判高德榜单的功过。恰恰相反,我要感谢它提供了一个如此生动的“活体样本”。我希望借此机会,以一名从业者的真诚,循序渐进地与你分享,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数据?如何从数据表象走向用户真相?以及,如何构建一个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认知体系。

我们为何如此迷恋一份榜单?

在批判性地审视这份榜单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理解并承认,它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它能如此精准地切入大众的“爽点”?这背后,是定量数据与生俱来的三大“光环效应”。

1. “决策”的光环:数据是信息过载时代的“救生筏”

让我们先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如你是一个计划去一座陌生城市旅游的人,你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是找到这座城市“最值得去”的地方。你会怎么做?

在过去,你可能会翻阅厚厚的《孤独星球》,或者询问去过的朋友。而在今天,你会打开无数的APP,面对的是瀑布流一样的信息:头部博主的“必去清单”、海量的用户点评、各种机构发布的榜单……信息不但没有帮助我们,反而制造了巨大的“决策疲劳”。

这时,高德“扫街榜”出现了。它用一种极其简洁、看似不容置疑的方式告诉你:“别纠结了,这是大数据选出来的,去就对了。”

这在用户体验理论中,完美地解决了用户的“任务”。著名创新理论“JobstobeDone”(JTBD,待办任务理论)告诉我们,用户“雇佣”一个产品,是为了完成某项特定“任务”。对于游客来说,这个核心任务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可靠地完成一次不留遗憾的城市精华体验”**。高德榜单,正是这个“任务”的完美解决方案。它用数据,为用户在信息海洋中提供了一艘“救生筏”。

2. “客观”的光环:数字带来的“科学感”与“安全感”

“大数据显示”、“基于亿万用户行为”……这些字眼天生就带有一种权威感。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人的大脑有两套系统,系统1(快思考)倾向于依赖直觉和简单的启发式规则。而“数据”和“排名”,恰恰是系统1最喜欢的“捷径”。

它创造了一种“集体智慧”的幻觉,让我们相信这个选择是经过成千上万人“验证”的,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心理安全感。相比于某个美食博主可能“恰饭”的推荐,一份基于海量匿名数据的榜单,显得无比“客观中立”。

这种对数字的天然信赖,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数字是我们抓住的确定性。

3. “效率”的光环:商业目标的“最优解”

从高德自身的商业视角来看,这份榜单也是一次高明的“阳谋”。它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市场营销活动,更是一次对自身核心能力的完美展示。

  • 强化品牌心智:将高德从一个“导航工具”向“生活服务平台”的定位上,又推进了一大步。
  • 驱动核心数据:榜单的分享和使用,直接拉动了应用的日活跃用户(DAU)、搜索量和导航请求次数。
  • 构建内容生态:围绕榜单,可以衍生出无数的POI(兴趣点)推荐、用户UGC(用户生成内容)和商业合作,形成了一个可持续运营的内容资产。

所以,无论从用户任务、心理学还是商业逻辑上看,“扫街榜”的成功都绝非偶然。它是一次策划精良、逻辑自洽的“定量数据应用”的典范。它清晰地告诉了我们 What——哪些街道在数据维度上最受欢迎

然而,故事到这里,才刚刚开始。

数据真相与体验现实

如果说榜单的成功是“意料之中”,那么本地人截然不同的反应,则揭开了数据光环下的另一面——一个关于“体验”的“罗生门”。

数据没有说谎,它真实地记录了人流的轨迹。但它却像一个沉默的证人,对关键问题保持了缄默。这种沉默,震耳欲聋。

1. “动机”的沉默:是“心之所向”,还是“身不由己”?

定量数据能记录“行为”,却无法洞察“动机”。

一条街道人流量巨大,数据上呈现为“火爆”。但这份“火爆”的构成是什么?

  • 可能性A:这里有城市最核心的交通枢纽,成千上万的上班族每天被迫“经过”这里,他们的情绪是焦虑和匆忙的。
  • 可能性B:这里是一条著名的“网红”商业街,游客们慕名而来,他们的目标是“打卡”和“拍照”,对街道本身的历史文化并无兴趣。
  • 可能性C:这里藏着本地人从小吃到大的苍蝇馆子,或是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社区公园,人们来这里是为了“生活”和“情感慰藉”。

高德的算法,将这三种截然不同、甚至体验上相互矛盾的动机,简单地“拉平”成了一个单一的“热度”指标。它看到了通勤的洪流,却将其误读为休闲的向往。本地人之所以发出“问号”,是因为他们是亲历者,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为这条街贡献的数据,并非出于“喜爱”,而是出于“必要”。

2. “情感”的沉默:是“打卡价值”,还是“情感价值”?

定量数据能衡量“流量”,却无法衡量“情感”。

在用户体验设计中,有一个经典的“体验金字塔”模型。它将用户体验分为几个层次:最底层是**“有用的”(Functional),往上是“可靠的”(Reliable)“可用的”(Usable),而最高层是“愉悦的”/“有意义的”(Pleasurable/Meaningful)**。

高德榜单很好地满足了“有用”的层次,它确实能把你带到一个地方。但本地人评价一条街道的好坏,往往是从金字塔的顶层——“愉悦”与“有意义”出发的。

一条网红小吃街,在数据上可能是顶流。但本地人的真实体验可能是:过度商业化、千篇一律的连锁店、拥挤的环境、以及因此失去的“场所感(SenseofPlace)”。“场所感”是一个地理学和建筑学概念,指的是人与一个地方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这种纽带由共同的记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际交往构成。

定量数据无法捕捉这种“场所感”。它只能告诉你这家店有多少人排队,却无法告诉你隔壁那家开了三十年、老板能叫出所有老街坊名字的杂货铺,对这个社区意味着什么。前者是“消费价值”,后者是“情感价值”。

3. “视角”的沉默:是“游客快照”,还是“居民长卷”?

定量数据能聚合“大众”,却无法区分“人群”。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这份榜单最大的问题,是它默认了所有用户都是一个“标准用户”,拥有同样的需求和评判标准。但实际上,至少存在两类视角截然不同的用户画像(Persona):

游客画像

  • 目标:快照式体验,追求效率和精华。
  • 行为:目的地导向,按图索骥,完成打卡。
  • 评价标准:知名度、出片率、交通便利性。

居民画像

  • 目标:沉浸式生活,追求舒适、便利和情感共鸣。
  • 行为:无目的漫游,日常经过,社区互动。
  • 评价标准:生活气息、独特性、个人记忆、社区氛围。

高德的榜单,本质上是一份“游客体验报告”,它精准地服务了第一类画像。但当它试图用这份报告去定义一座城市的“烟火气”时,就不可避免地冒犯了第二类画像的用户。因为“烟火气”这个词,恰恰是一个需要“居民长卷”式视角才能去定义的、充满定性色彩的词汇。

如何缝合数据与现实的裂痕?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了问题所在。那么,作为一名用户研究员,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工具箱”里,到底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产品,既拥有数据的广度,又不失体验的温度?

答案是:建立一个“定量”与“定性”相互协作、循环验证的研究体系。

这套体系,可以用经典的“双钻模型(DoubleDiamondModel)”来类比,它分为四个阶段:发现(Discover)、定义(Define)、发展(Develop)、交付(Deliver)

阶段一:发现(Discover)- 用“定量研究”发现线索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发散”,尽可能多地找到可能性。这正是大数据发挥作用的舞台。

方法:数据挖掘、A/B测试、问卷调研。

应用到“扫街榜”

  1. 数据挖掘:通过高德的海量数据,初步筛选出全国范围内“热度”最高的Top1000条街道。这是我们的“线索池”。
  2. 问卷调研:对高德用户进行大规模问卷投放,询问他们“你认为最具烟火气的街道需要具备哪些元素?”,选项可以是“美食多、历史感、适合散步、交通便利”等,通过数据回收,对“烟火气”这个模糊概念进行初步的量化定义。

这个阶段结束后,我们会得到一张“热点地图”和一份“用户偏好报告”。我们知道了 What。但是,我们依然不知道Why

阶段二:定义(Define)- 用“定性研究”洞察本质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收敛”,深入理解问题背后的本质。我们需要从“线索”走向“洞察”。

方法:用户深度访谈、焦点小组、人种志研究(田野调查)。

应用到“扫街榜”

1)用户深度访谈(In-depthInterview):从上一个阶段的数据中,招募不同画像的用户。比如:

  • 去过榜单上街道的“游客”
  • 居住在这些街道附近的“本地人”
  • 经常去这些街道消费的“城市年轻人”

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化的访谈。我们会问一些开放式问题,比如:“可以聊聊你上次去这条街的经历吗?”,“当你想到这条街,你脑海里会出现哪些画面和词语?”,“如果让你给朋友推荐一条‘真正的’本地街道,你会推荐哪里?为什么?”

2)人种志研究(EthnographicResearch):这是定性研究的王牌。我们的研究员会亲自去到那些“热门”街道,进行实地蹲点观察。我们会像一个纪录片导演一样,记录下:

  • 人们在街上的行为:是匆匆走过,还是悠闲漫步?
  • 人们的互动:是与同伴交流,还是各自看手机?
  • 街道的“声音”:是汽车鸣笛声,还是小贩的叫卖声和邻里的欢笑声?

我们甚至会和街边的店主、下棋的老人聊天,去挖掘数据完全无法触及的“活”的故事。

这个阶段结束后,我们会得到几个核心洞察(Insights),比如:“洞察1:通勤数据在‘热度’计算中权重过高,造成了‘伪热门’现象。”、“洞察2:游客与本地人对‘烟火气’的定义存在本质差异,前者偏向‘新奇特’,后者偏向‘日常感’。

阶段三/四:发展与交付(Develop & Deliver)- 融合洞察,创造更优解

有了前两个阶段的铺垫,我们就能发展出真正解决用户问题的方案。

应用到“扫街榜”

算法优化:在“热度”模型中,加入“停留时长”、“周末/工作日人流比”、“餐饮/购物等休闲POI占比”等更能反映“休闲意愿”的因子,降低纯通勤数据的权重。

产品创新:这才是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我们完全可以超越“一张榜单”的思维。

  • 推出“千人千面”的系列榜单:比如《游客初见榜》、《本地人私藏榜》、《深夜食堂榜》、《老城漫步榜》。让不同需求的用户,都能找到自己的“圣经”。
  • 引入定性内容:在榜单的每一条街道下,不仅仅是POI的罗列,而是可以引入本地KOL的访谈视频、记录这条街声音的“声音地图”、或是普通居民的口述故事。让数据和故事,共同构成一条街道的“灵魂”。

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双钻”流程,我们交付的,将不再是一份可能引发争议的榜单,而是一套真正理解并服务于不同用户的、有温度、有深度的城市生活指南。

做有灵魂的产品

我们常说“数据驱动增长”。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我们必须警惕它滑向“唯数据论”的陷阱。一个真正伟大的产品,它的驱动力,不应仅仅是冰冷的、回顾性的数据,更应是温暖的、前瞻性的“用户理解”。

“数据驱动”的本质,应该是“数据提出问题,洞察给出答案”。

作为一名用户研究员,我的工作,就是努力成为数据和真实世界之间的“翻译官”。我始终相信,在每一个看似枯燥的数据点背后,都藏着一个鲜活的、有着复杂情感和动机的人。而我们的使命,就是穿过数据的迷雾,去看见并理解那一个个具体的人。

作者:Kaysen用户研究 公众号:Kaysen用户研究

本文由 @Kaysen用户研究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