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次管理”是WMS系统提升作业效率与订单履约精准度的关键引擎。它不只是订单的批量处理策略,更是在订单、库存、人力三者之间做出的智能调度。本文将拆解波次管理的核心逻辑与典型应用场景,帮助你快速看懂它如何在复杂业务场景中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整体出库流程
场景描述:用户订单下发到仓库后,仓库会进行接收任务、生成波次、打印单据,然后经过拣货、分拣、打包,最后交给物流公司进行发货。

二、什么是波次
1.什么是波次?
当面临大量订单单据时,筛选出一部分即将要拣货的单据,然后将不同类型单据,分开拣货发货,以提高仓储拣货效率;
2.创建波次时系统都干了什么?
1)创建波次,选择一批单据创建波次
2)仓位分配,生成拣货单依照仓位去拣货
3.涉及具体的波次分配策略:
大致为商品分配策略和货位匹配策略,常见的商品分配策略有以下几种。
① 指定批次策略。在建单时已指定出库批次,仓储管理系统则按照指定的批次分配库存。
② 先进先出策略。如果没有指定批次,可以根据入库时间,先入库的批次先分配。
③ 后进先出策略。和先进先出策略相反,后入库的批次先分配。
④ 近效期优先出库策略。在食品、药品等行业中,为避免商品过期,通常会优先分配生产日期靠前的批次。
如果同一批次的商品存在多个货位上,该如何匹配货位呢?这便要用到货位匹配策略,常见的货位匹配策略如下:
① 最少出库货位策略。组合尽可能少的出库货位,这样可以减少拣货员的走动。
② 最佳数量匹配策略。分配最接近出库数量的库存货位。
③ 清货位策略。优先匹配剩余库存数量较少的货位,将货位清空。
通过商品策略和货位策略的组合,便能为出库单中的每个商品分配一个或多个最合适的出库货位了,其他再复杂的逻辑再细分深化即可;场景描述:
按承运商、创建时间、订单形态等条件筛选单据,再按照波次下分配策略,创建波次即可,若出库单中商品的库存不足,则此波次会分配失败,缺货的订单会被标记为问题单,需人工介入处理,取消出库单,或从波次中将其剔除;
选择波次,根据一定的波次制单规则进行制单,即生成拣货单和物流单,由仓库拣货组进行拣货;
三、不同订单生成不同类型拣货单


场景描述:根据不同单据形态,按照预设的制单规则将一批相同属性的出库单生成拣货单,以方便高效拣货;由实际仓储拣货组拿着拣货单和物流单,用手持、拣货车等去货架拣货;
四,根据拣货单形态选择拣货方式
为了提高拣货、打包效率,一般分为单个商品或套餐订单、二次分拣订单、单个订单等几种情况,单只有一个商品或套餐订单,此类订单不需要二次分拣;多件商品订单的聚合,即多单多商品。这些波次在拣货后需要进行二次分拣,所以 在此将其称之为分拣订单;单个订单是根据订单类型或特殊属性判断的,主要是指大宗订单或即将延期或紧急的订单。此类 订单一般都是单独打印,快速拣货,快速出库的原则。

场景描述:
拣货路径在生成波次时系统就已经规划好了(根据仓位编号生成对应拣货路径,取决于货架位置规划和仓位优先级),拣货人员根据系统提示到相应的货位拣下即可。对于拣货有「摘果法」和「播种法」两种方式
① 摘果法
摘果法是指让拣货员巡回于拣货区,按某客户的订单挑选出每一件商品,巡回完毕也完成了一次 拣货作业,然后将配齐的商品放置到待发区指定位置等待打包发货。
② 播种法
播种法是指将每批订单上的同类商品各自累加起来,拣货员按照系统提示,从拣货区的货位上将 商品集中拣出,当本批次全部拣完后,集中运到分拣区,分拣人员再根据订单商品归属分配到不同的 订单上(二次分拣),分拣完成后再将配齐的商品放置在待发货区,等待打包发货即可;
五、补充说明
涉及波次下架规则以及波次制单规则也比较复杂,本文简略,不同规则策略需要适配不同业务场景以及仓库作业情况,没有最好的规则,最适配的才是最好的;
本文由 @范先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