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安永、毕马威、德勤、普华永道——在审计流程中有哪些标准化程序?关键控制点如何保障审计质量与风险防控?本文将系统梳理四大在财务审计中的操作清单,帮助企业、财务人员与信息化从业者深入理解审计背后的逻辑与实操细节,为构建更高效、更透明的业财体系提供参考。

安永是世界顶级的会计专业服务机构之一,专门提供审计、税务和咨询等服务,与毕马威、德勤、普华永道等一起并列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四大在进行会计审计时,从项目与程序2个立体维度进行。项目是指审计的对象集,也称模块,如核算、关账与合并 、外部财务报表、财务分析、计划与预算、资金与投资、并购、税务、内控与合规、财务基础架构等10个方面;
而程序是指每个对象的审计方式与过程,分指导、控制、执行三步。
- 指导即政策、制度、文件等,为审计对象提供规范和准则,帮助其建立正确的核算基础和财务管理制度,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合规性,为审计提供了核算和管理的依据;
- 控制点是指每个对象中的详细内容集,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和测试,以确定其是否有效运行,能否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
- 而执行指审计对象按照既定的指导原则和控制要求,对具体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和操作,是着力点或具体工作事项,是具象化的工作内容。

下面着重以核算、关账与合并、财务分析、内控与合规等几个方面阐述它们的指导、控制与执行。
01 核算
1.核算的指导(政策、制度)
主要是指会计政策、财务制度。
会计政策:它是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统一的会计政策能够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使不同期间和不同企业之间的财务数据具有可对比性。例如,企业在固定资产核算中采用的折旧方法(直线法、加速折旧法等),一旦确定就应保持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更,除非符合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的变更条件。这样,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就能依据这些既定的会计政策,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是否正确进行审查。
财务制度:涵盖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成本核算等。完善的财务制度为企业的财务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流程和规范,是保证财务工作有序进行的关键。比如,企业的费用报销制度,规定了报销的范围、标准和审批流程,审计人员可以依据该制度检查企业费用报销是否合规,是否存在违规报销的情况。
2.控制,核算的控制
包括授权(控制)体系、财务政策监督、共享服务监督等。
控制体系: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一个健全有效的控制体系能够确保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都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例如,企业通过建立授权审批制度,对不同金额和性质的支出进行分级审批,防止未经授权的资金支出,从而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
财务政策监督: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财务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例如,企业制定的预算管理制度,审计人员会检查企业是否按照预算计划执行各项收支,是否存在超预算支出或预算执行进度异常的情况。
共享服务监督:随着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会采用共享服务模式来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共享服务监督就是对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其提供的服务符合企业的要求和标准。
3.执行,核算中的执行,即着力点
有工资、采购循环处理、销售循环处理、差旅与费用报销、固定资产账务处理、项目核算处理、共享服务管理等。
工资核算:涉及到员工的薪酬计算、发放以及相关的税务处理等。审计人员会检查工资核算是否准确,是否按照劳动合同和企业规定计算工资,是否存在少计或多计工资的情况。
采购循环处理:包括采购申请、采购审批、采购订单下达、货物验收、发票审核、付款等环节。审计人员会对采购循环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查,以确定采购业务是否真实、合法,采购价格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采购舞弊等问题。例如,审计人员会检查采购合同是否真实有效,货物验收是否严格,发票是否合规等。
销售循环处理:包括销售订单处理、发货、开具发票、收款等环节。审计人员会关注销售业务的真实性,是否存在虚假销售或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况。同时,还会检查销售价格是否合理,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等。
差旅与费用报销:企业员工因业务需要发生的差旅费用和其他费用,需要按照企业的规定进行报销。审计人员会检查费用报销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规性,是否存在虚报费用、违规报销等问题。例如,审计人员会检查差旅报销的票据是否真实有效,报销的费用是否与业务活动相关,是否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等。
固定资产账务处理: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其账务处理包括购置、折旧计提、处置等环节。审计人员会检查固定资产的购置是否经过审批,折旧计提是否准确,处置是否合规等。
项目核算处理:对于企业的工程项目或其他项目,需要进行专门的核算和管理。审计人员会检查项目核算是否准确,项目成本是否合理,项目进度是否与预算相符等。例如,在工程项目中,审计人员会审查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超付或拖欠的情况。
02 关账与合并
1.关账与合并中涉及的政策与制度主要是关账安排、合并规则
关账安排,即关账的具体时间节点、流程和责任人或部门;
有些企业账期按自然月,关账从次月1号0点开始,并规定每个业务节点由谁或哪个部门来、在几号完成具体某个具体事项,示例如下图(有兴趣的同学可见:财务月结的那点事):

合并规则:对于涉及多个子公司或业务单元的合并审计,需要制定统一的合并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如何确定合并范围、如何进行会计政策的统一、如何处理内部交易和往来等。例如,规定哪些子公司的财务数据应纳入合并报表,如何对内部销售、采购等交易进行抵消处理,以确保合并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反映集团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控制,在关账与合并审计中
关账与合并协调:审计人员要协调被审计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确保关账和合并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包括与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等进行沟通,协调解决在关账和合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差异。例如,当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在收入确认时间上存在分歧时,审计人员需要进行协调,以达成一致意见。
账目审批与批准: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账目审批流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确保账目记录的准确性和合规性。在关账和合并过程中,对重要的账目变动和交易进行审批,防止出现错误或舞弊行为。例如,对大额资金的收支、重要的会计政策变更等进行严格审批。
3. 执行,在关账与合并审计中
预关账:在正式关账之前,进行预关账操作,对财务报表进行初步的核对和调整。有助于发现潜在的问题和差异,及时进行调整和纠正,确保正式关账时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例如,对各项收入、成本、费用等进行预核算,检查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税务核算:对被审计单位的税务情况进行核算和审查,确保其税务处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审计人员需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税务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税款,是否存在税务风险等。例如,对企业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进行核算和审查。
关账:按照既定的关账安排和流程,完成财务数据的最终确认和关闭。这包括对所有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和记账,对财务报表进行编制和审核等。通过预关账和正式关账的一系列操作,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后续的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
合并报表:根据合并规则,将被审计单位及其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合并,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等合并财务报表。在合并过程中,要对内部交易和往来进行抵消处理,确保合并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反映集团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内部关联交易处理:对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关联交易进行审查和处理,确保这些交易的披露符合相关会计准则和法规要求。审计人员需要检查内部交易的定价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等问题,并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进行适当的披露。
03 财务分析
1.指导,在财务分析中
管理报告框架:它为使用对象构建了一个整体的报告体系,规定了报告的内容范围、格式和流程。就像搭建一座房子的框架,明确了各个部分的位置和作用。
管理报告规则与程序:这些规则和程序是财务在编制和提交管理报告时必须遵循的准则。它们确保了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以财务报表为例,管理报告规则会详细规定各项会计科目的核算方法、会计科目颗粒度及重分类规则、报表的编制格式以及数据来源等,报告使用人员可以依据这些规则和程序来审查报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确定关键业绩指标(KPI):关键业绩指标是衡量审计对象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如收入增长率、利润率、资产周转率等。通过确定这些指标,报告使用人员可以快速了解审计对象的核心业务表现,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例如,如果一家企业的销售增长率持续下降,报告使用人员可以进一步深入调查原因,评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策略是否有效。
2.控制,在财务分析中
指标监控:对关键业绩指标进行实时或定期的监控,观察其变化趋势和波动情况。例如,当企业的毛利率突然下降时,需检查是市场竞争加剧、成本上升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并评估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绩效分析与影响评估:对审计对象的绩效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包括对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效率、市场份额等。同时,还要分析绩效变化对企业整体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例如,企业的净利润率下降可能会影响其市场形象和投资者的信心,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这种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薪酬激励集成:将审计结果与审计对象的薪酬激励机制相结合,通过合理的薪酬设计来激励员工提高绩效。例如,对于表现优秀的部门和个人,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如奖金、晋升机会等;对于表现不佳的部门和个人,则需要进行相应的惩罚,如扣减奖金、调整岗位等。
3.执行,在财务分析中
管理报告: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和程序,编制详细的管理报告,向企业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汇报审计结果。管理报告应包括报告的范围、编制报告方法、发现的问题和建议等内容,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业务分析与建模:对审计对象的业务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以预测和评估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风险。例如,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建立财务预测模型,预测企业的未来收入、成本和利润,为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决策提供支持。同时,业务分析还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潜在的业务机会和风险点,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决策。
成本核算管理:对审计对象的成本核算体系进行审查和评估,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审计人员需要检查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成本数据的收集和记录是否完整、准确。通过成本核算管理,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例如,审计人员可以分析企业的成本结构,找出成本过高的环节,并提出降低成本的建议。
计分卡与仪表盘创建:创建计分卡和仪表盘等工具,将审计结果以直观的图表和数据形式展示出来,便于企业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理解和决策。计分卡和仪表盘可以实时反映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和财务状况,使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例如,企业可以通过仪表盘实时监控各项业务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分析案例:审计人员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深入探讨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分析案例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理解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审计人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04 内控与合规
1.指导
以安永等四大对内控与合规管理的“指导”涉及的企业风险框架、内部控制框架、内审与目标框架为例:
企业风险框架:它为企业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和流程。依据该框架,能够全面了解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并确定这些风险对财务报表和业务运营的潜在影响。这有助于审计人员聚焦于关键风险领域,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内部控制框架:该框架规定了企业为确保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程序和措施。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内部控制框架,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判断其是否能够有效防范和发现错误与舞弊行为,从而为审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内审与目标框架:内部审计框架明确了内部审计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方法,而目标框架则设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目标。通过参考这两个框架,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内部审计机制和目标,进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2.控制
在内控与合规管理中,“控制”包括以下方面:
风险与合规监控:审计人员需要持续关注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以及企业是否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内部政策。通过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违规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纠正。
内控监控: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其有效运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定期检查、抽样测试等方式,评估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
欺诈管理:审计人员要关注企业是否存在欺诈行为,如财务造假、贪污受贿等。通过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如询问、观察、检查等,识别和防范欺诈风险,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审计意见监控: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进行监控,确保审计意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审计人员需要对审计证据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审计意见,并及时与企业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3.执行
在内控与合规管理中,“执行”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风险分类与评价: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分类和评价,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优先级。这有助于审计人员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重点关注高风险领域,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风险报告:审计人员将风险评估的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给企业管理层和治理层,报告内容包括风险的性质、影响程度和建议的应对措施等。风险报告能够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合规与内控报告: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结果,编制合规与内控报告,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的有效性。报告应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和合规情况,为企业管理层和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内部审计执行:审计人员按照审计计划和程序,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进行具体的审计工作,包括收集审计证据、测试内部控制、核实财务信息等。通过执行内部审计程序,审计人员能够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审计发现报告: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以报告的形式进行详细记录和描述,包括问题的性质、影响程度和建议的改进措施等。审计发现报告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成果,它能够为企业管理层和治理层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促进企业的改进和发展。
综上所述,安永等四大按照“指导、控制、执行”三步程序对核算、关账与合并、外部财务报表、财务分析、计划与预算、资金与投资、并购、税务、内控与合规、财务基础架构等10大模块或项目进行深入审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确保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和完整,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业财老曾,公众号:业财老曾谈,专注财务信息化20年
本文由 @业财老曾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