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案例库 8小时前 138 阅读 0 评论

WMS实战·1 大厂免费、低价内卷下的小团队突围路线

作者头像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面对资源、品牌、价格的多重压制,小团队还有机会突围吗?本文将以实战视角,拆解小团队如何在内卷漩涡中找到生存缝隙,从产品策略、客户定位到价值表达,探索一条“以小搏大”的破局之路。

“在中国,做软件能活过三年的小团队,不到 10%。”

大厂免费铺市场,低价玩家疯狂内卷——一条看似无解的生存线,正逼近我们这些创业者。

国内软件市场的三大挑战

1、用户付费意识弱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付费意愿普遍偏低。经济环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管理思维不足。

举个例子,很多中小软件公司的老板或技术负责人,明知道 20 美元的 GPT 会员能极大提升效率,却常说:“免费的勉强够用,先凑合一下。”

在付费习惯稀缺的市场,软件不仅要好用,还得能省钱。

2、低价竞争成常态

市场上不少厂商用极低的价格抢客户(低价+低质+低服务),结果项目没撑几个月就烂尾。我们接手的客户里,大约有四分之一都是这种失败后的“二次上线”。

更离谱的是,有厂商不交社保、项目结束直接裁员,靠违规操作压缩成本到我们的 60%,再用低于我们成本价的报价,把项目抢走。

客户被低价教育的过程,就是优质厂商被迫出局的过程。

3、大厂平台的免费扩张

钉钉、企微、飞书等大厂,先用免费功能锁住市场,再靠增值服务赚钱。

从考勤、审批,到会议、文档协作,过去按年收费的功能,现在被免费打包进平台,覆盖了 70% 以上中小企业的日常需求。

大厂的“免费区”,就是小厂的“禁区”。

我的三个突围策略

1、避开大厂的“免费区”

大厂的免费攻势摧毁了轻量协同办公市场;金蝶、用友的 SaaS 版本也在低价蚕食 ERP 阵地。

但在一些垂直细分领域,我们还有机会。

例如中小制造业的仓储管理、产线管理、实验室检测。这些场景需要深入一线业务、快速定制和频繁迭代,大厂的标准化模式很难落地,它们既不愿意,也没能力深入。

这些领域,信息化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日常业务开展中“生产工具”,客户付费意愿更高。

2、软硬一体化,提升不可替代性

只做软件,竞争太多;只做硬件,生命周期太短。把二者打通,才能让客户真正离不开你。

以仓储为例,我们把WMS与手持终端、智能柜、自动化输送设备深度集成——软件提升管理和可视化,硬件解放人力、加速作业。在盘点高峰期,货物位置和库存变化能秒级同步到系统,出入库几乎零延迟。

一旦实施上线,这套软硬一体化流程就嵌进了客户的日常作业。想换供应商?不仅要重买硬件,还要重新培训团队、迁移数据,成本极高。

对我们来说,这不仅提升了客户黏性,还通过硬件的增购、维护、升级等环节,形成了稳定的长期收入流。

3、垂直领域做产品矩阵

单一产品的护城河有限,而在垂直领域构建产品矩阵,可以从两个核心链路增强我们的竞争力。

链路一:提升产品力 → 提升客户吸引力

通过统一数据底座和权限体系,把 WMS、MES、LIMS、QMS 等模块打通,避免信息孤岛,让库存、生产、质量等信息实时共享,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例如在制造业场景中,采购入库(WMS)、生产加工(MES)、实验室检测(LIMS)、质量追溯(QMS)。数据在同一平台实时流动,管理者随时看到进度与异常。功能的完整性和协同效应,让客户感知到更高的价值,从而更愿意选择并长期使用我们的系统。

链路二:打造生态链 → 降低获客成本 → 提升客单价

当客户在我们的生态中完成一次部署后,后续新增模块可以直接在原有系统上扩展,不仅复用已有客户关系、降低获客成本,还能大幅提高客户生命周期价值(CLV)。

例如,某制造企业最初只部署了 WMS 解决库存混乱问题,半年后扩展 MES 提高产线效率,随后上线 QMS 完成全链条质量追溯。每一次升级,都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无缝扩展,不仅项目周期短、落地阻力小,还帮助客户持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客户成功,也带动了我们的持续增长。

随着模块不断增加,系统与客户业务的耦合度越来越高,我们与客户之间形成了稳定、长期、互相依赖的合作关系。

五步走战略:从 0 到可持续增长

方向有了,还得能落地。下面这‘五步走’是我们反复验证的做法。

1、深度洞察 + 痛点优先级筛选

先把行业摸透。通过【调研】、【客户访谈】、【真实项目分析】,精准锁定付费意愿最强、使用频率最高的痛点场景,并按“价值 × 紧迫度”筛选优先级,让切入点天然带有成交力。

2、统一平台架构设计

打好技术地基——统一数据底座、权限体系、API 标准、UI/UX 规范,让未来的每一个新模块都能无缝融入。

3、MVP 起步

不追“大而全”,用一个最小可用系统验证市场,比如先跑通 WMS 核心功能的价值闭环。小步快跑、快速试错,把试点客户的真实反馈,转化为下一轮迭代的燃料。

4、模块化产品迭代

MVP 通过验证后,按客户需求扩展更多模块(MES、QMS、LIMS…),让数据、流程、权限天然协同,形成一条顺畅可升级的产品进化路径。

5、客户生命周期运营:订阅 · 增购 · 升级

成交只是开始,真正的增长来自对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经营——

  • SaaS订阅:持续交付新功能与更优体验,让客户觉得续费不是选择,而是惯性。
  • 硬件增购:在客户业务扩张的时候,软件只有一套,硬件需要持续增购。
  • 生态升级:当推出新模块(如从WMS扩展到MES、LIMS)时,客户成功引导一体化升级,把单点价值放大成全局收益。

这套五步走战略, 让我们小团队先活下来,再活得长,最后活得好。

结语

在大厂免费策略和市场内卷的夹击下,小型软件公司要想活下来、活得好,我的答案是:避开免费区 + 软硬一体化 + 垂直生态布局

接下来,我会从 WMS 起步,拆开给你看真实项目里的踩坑与突破。

本文由 @橙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