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2小时前 126 阅读 0 评论

26岁裸辞回乡All In AI一年多,我后悔了吗?

作者头像
AI中国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大家好,我是袋鼠帝。


一个从云南昭通小县城走出来的普通人,一个深漂了5年的程序员。


2023年底,我做了个决定,一个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无比正确的决定:裸辞,离开深圳,回昆明,All In AI。


为什么要走?


一是因为工作压力巨大,年终奖像天边的饼,永远也吃不到嘴里;


二是我厌倦了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工作、生活状态,感觉再待下去,整个人都会生锈。


在大城市狭小的钢筋水泥窝里,我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任何真正的快乐了,只剩焦虑和疲惫,总之,心很累。


我想自救,我觉得跑起来,总归是有风的。


时间拉回到现在


据说第一批做AI的人回去打工了


但今天想给大家聊一聊,26岁从深圳公司裸辞All In AI的这一年多,我是怎么坚持下来,又是怎么活到现在的(后悔是不可能后悔的,我觉得超爽)。


目前我主要在做AI领域的公众号,从24年4月到现在分享了211篇原创内容总阅读量330万左右,不过,可能还没大V一篇爆款文章的阅读量高吧。



但在AI赛道,却让我多次进入个人AI公众号排行榜前十(最高是第3)。






那么做这样一个AI领域的公众号收入怎么样呢?


坦白说,24年一整年,靠公众号的收入,不到一万。


而今年到现在为止,我靠公众号的收入翻了至少10倍。


虽然不多,但我觉得也算成功了,成功实现了我短期的目标。


这篇文章经过我的反复打磨,有点长,但绝对值得一读。


如果你也对做公众号起号,或者对“一个普通人怎么0成本创业”这件事感兴趣,这篇文章,绝对能让你少走90%的弯路。


有一些小成绩后,时不时会有朋友来问我,做AI自媒体(或者说公众号)真的赚钱吗,普通人现在入场还有没有机会?


面对这些问题,我真的...一两句话很难说清。


正好前几天,生财有术的朋友找到我,想邀请我去星球里,分享一下我做AI自媒体的经历。



说实话,我有点受宠若惊。


转念一想🤔,可能是我的公众号「袋鼠帝AI客栈」做得还行吧。


所以借着这次生财的邀请,有了这篇文章。


跟大家好好聊一聊,我是怎么从0把公众号做起来的,以及我是怎么通过公众号赚到钱的。


先给大家看个东西。




上面这个是某个公众号 流量主的收益截图(当然,不是我的)


这个收入,我相信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都算得上可观吧。


而且如果你运营了10个,甚至100个这样的号呢?


算一算,很心动吧?!我当时看到,感觉醍醐灌顶,鸡皮疙瘩立马就起来了。


24年最开始的三个月,我主攻抖音和B站,每天吭哧吭哧地研究选题、学习剪辑,也搞了点流量,但一分钱没赚到。


那段时间很迷茫,就像独自一人在没有路标的旷野上开车,不知道方向在哪。


直到去年的4月份,我被上面那组数据影响,从抖音转战到了公众号。


大家不妨先猜一下,一篇200多万阅读量的公众号文章,(还是开启了文中广告的情况),流量主的收益有多少呢?


说道这个,我不得不泼一盆冷水


我替大家试过了,一篇200多万阅读的公众号文章只有7000多的收益...



可能也有朋友觉得挺可观的,毕竟这只是一篇文章,两三天内跑出来的收益。


但是你不知道一篇200万+阅读量的文章有多难。


其实,今天,我想跟大家聊的,不是怎么靠公众号流量主赚钱。


毕竟我从做公众号到现在,流量主加起来的收益也就才下面这点:



我想分享的是,我这么一个从云南山咔咔头(昭通)走出来的普通人,all in AI自媒体这一年多,实实在在的经验和感悟。


这里面没有一夜暴富的神话,只有一些个踩坑、爬坑的故事。


如果你是一个想靠投机取巧赚快钱的人,可以先关掉这篇文章了。


但是,如果你也对做公众号起号,或者对“一个普通人怎么0成本创业”这件事感兴趣,这篇文章,绝对能让你少走90%的弯路。


可能也有朋友会问:公众号都存在那么多年了,还有搞头吗??


其实我刚开始也有这种疑问,误打误撞,慢慢做到现在。


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公众号非常值得做,我也庆幸当时发展了公众号,有几点优势:


1.公众号现在是公域流量,背靠庞大的微信用户;


2.公众号文章靠着朋友圈,社群传播起来也非常方便;


3.公众号的读者大部分都是高质量人群,老板,高管,创业者很多;


4.公众号很开放,限制相对来说是最宽松的,可以随便放二维码,链接等等。


所以,公众号的一篇高质量文章,价值还是很高的。


我认为公众号上面1个阅读,至少抵得上抖音的10个播放。


而且公众号对新号的流量扶持一直都很不错,新手友好。


本期主要内容有:


零、我的一些故事;


一、公众号怎么起号;


二、公众号流量主收益怎么样;


三、这个事儿怎么坚持下来的?


四、做公众号的一些注意事项;


五、做账号不同阶段的侧重点;


六、抓住流量红利期;


七、摆脱困境和焦虑;


八、公众号变现的几个途径;


九、打造个人IP的一点点建议。


>/ 从县城到深圳,再回昆明


我的故事,得从我这个人说起。


我是一个在云南昭通长大的娃,一个真正意义上,大山里的小县城。


父母从小就告诉我教育,靠人靠天不如靠自己。


小时候我有点调皮,学习一般。


不过,最终还是考上了一个普通的一本。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大学拍完毕业照的第二天,我把所有行李打包寄回家,就买了一张飞往深圳的单程机票。


当时的我,有种迟来的觉醒,觉得大学四年没学到太多真本事,必须去一线城市,边打拼边积累经验。


因为早年父母还未结婚前曾一起在深圳打拼过,所以我也想到我诞生的城市看看。


结局就是找不到工作,最终只能选择贷款2万多,参加了一个为期半年的程序员培训班。


那段日子,应该是我最苦,也是最拼的阶段之一。


住在8人间的宿舍,上下床,环境很差,床板上甚至还会长臭虫,半夜睡着睡着,感觉有东西在身上爬,一巴掌拍死,满手的血。


不过那样的环境里,我的学习欲望却被激发到了极致。


我每天几乎第一个到教室。半年的培训,我走神的时间加起来可能都不到5个小时,经常为一个bug熬到凌晨两三点。


但那种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是我以前很少体验到的。


随后的五年,我先后在四家公司就职,做Java开发。


第一家公司是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境外电商公司,天天疯狂加班。



作为团队最年轻的牛马,经常通宵是我的常态。


半年后,公司因为疫情倒了。


之后在一家汽车行业的公司干了一年多,因为不涨薪资,跳槽到了编程猫,以为能稳定下来,结果半年不到,遇上K12政策落地,公司裁员一半,我"幸运"的出现在了名单里。


最后,我去了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了两年多。


后来就是大家熟悉的剧情了,疫情结束后股市一蹶不振,入职前说的年终奖像个永远吃不到的大饼,工作压力却与日俱增,那种一眼望到头的工作生活状态,让我彻底厌倦了。


23年底,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裸辞,离开深圳,回到昆明。


我的前半段职场生涯,充满了奔波和不确定性。


没有光鲜的履历,没有大厂的背景,没有🐂🍺的title,也从来赶不上好事儿(95后真的太惨了),没什么人脉,更蓝瘦的是没啥钱。


这,就是我all in AI之前的全部家底。


讲这些,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可以做的事情,相信你们更可以。


>/ 当自由的风,撞上现实的墙


回到昆明后,我成为了一个数字游民,我也给自己定了一个很轻松的目标,24年,平均每个月能赚到2000块,就算成功。


离职之前我就计划做AI自媒体了


首先,我认为自媒体是最适合普通人,0成本创业的最好途径,自媒体的杠杆也是非常高的。其次我认为AI是未来10年的巨大风口,所以我选择做AI自媒体。


我快速梳理了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就开始了



最开始的三个月,我主攻抖音、B站这些视频平台。


剪辑手法捞的不谈..


剪辑其实是景上添花,前期要多花时间在选题,和视频节奏上(也就是怎么留住观众,增加完播率)。


用最小可执行原则去做,避免前期把时间精力花在不重要的地方。


那3个多月还是搞了一些流量,积累了一些粉丝,但是一分钱没赚到。



当时某个AI群里有个大佬,发了几张公众号流量主收益的截图(就是文章开头的截图)


他的目的是想在群里找能做AI洗稿的人合作




我当时看了激动得不行。原来还可以这么玩,我搞个全自动的不得起飞了?


感觉自己马上就要rich了。


爆肝两天,通过ChatGPT开发了一个Python写的AI洗稿工具,可以通过AI批量洗稿,然后把文章直接存到公众号的草稿箱。


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公众号洗稿之路。同时我也免费给那位大佬的团队使用,顺便收集反馈。


我最开始的10几篇文章,基本都是这么来的。


我当时天真的以为,只要像那位大佬说的一样,连续发文半个月,就能进流量池,然后就可以疯狂堆量,搞矩阵号,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我坚持每天更新,坚持了快一个月。


结果,被现实打脸了。



那段时间,我的文章阅读量,一直都只有可怜的几十,几百。


我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先打开流量主,看一看收益



我丢,这点阅读量产生的收益连瓶可乐都买不起...



后面从那位大佬那儿了解到,貌似公众号对AI洗稿文章开始严打了,不会给推荐流量。


他那些用AI洗稿的同行流量也不行了。


所以,我发现流量主这个项目,对我来说并不是长久之计,平台机制一直在变,可能短期赚一笔还行,并不能当做一个长期项目来做。


PS:后面那位大佬也退出了这个赛道,因为公众号推荐流真的无法预测其机制。算法也一直在改进,和变化...


不过,我发现公众号非常开放,可以随便贴链接,二维码,而且是最方便引流到微信的平台(不像抖音和小红书,特别是小红书,跟做贼一样)。


去年3月份,我的小红书3000多粉账号莫名其妙被永封,我只是在上面发了一些AI相关的内容而已


于是,我开始尝试着自己手写文章。


>/ 第一篇10万+,被世界看到的感觉原来是这样


手写了几篇之后,竟然就爆了一篇10万+阅读的文章



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心情。


我隔一会儿就忍不住打开手机看一眼,阅读量跨跨上涨,一小时几千的涨。那种感觉,真的太爽了,是一种被世界看到,被无数陌生人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这也给了我极大的动力


我立马复盘,为什么这篇文章能爆?


我发现了一个简单的爆款公式:当前热点AI工具 + 国民级应用场景 + 喂饭级的实操教程。


当时的热点AI是Kimi和Coze。


最近的热点是NanoBanana和seedream4.0(不过没那时候的它们火),我也知道,我现在写一篇seedream4.0接入微信,大概率也会爆,但是我并不想一辈子写这玩意。


我在22年也写过一段时间的技术文章,之前有个误区,就是总想写深度技术文,拆源码,讲底层,觉得这样才🐂🍺,结果没人看。


因为太深了,大部分人不爱看,也看不懂。



所以,我给自己的内容定了调,不写纯技术,而是找场景:找有趣的,实用的,甚至有点黑科技的场景。


然后把这些场景,和当前最火的AI工具结合起来,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写成大多数人都能上手的教程。


一个很重要的心态是:千万不要妄自菲薄。


不要觉得某个东西自己知道了,就觉得全天下都知道了,写出来没有价值。


信息茧房,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固得多。你认为的"大家都知道了",在很多人那里,可能就是信息差。


只要你花了心思,你写的内容,大概率就是有价值的。


当然即便是在初期,还是要保证一定的内容质量的。


自从我手写之后,我的一篇内容,从找选题,到写完,定标题发布,至少也要花3-4个小时。


现在更是要花1-2天,我真的狠用心在做。


公众号一篇文章能不能爆:选题占50%,标题占30%,内容占20%。


选题和标题决定了这篇文章的流量下限,内容决定了上限。


毕竟内容如果足够优秀,点赞、转发、在看、完读率等数据才会高,从而更容易被系统推荐。


不过,选题和标题对味儿了,内容就算一般,流量也不会差。


注意:不要标题党(也就是标题和内容完全对不上)


但是呢,我们还是要不断优化、打磨内容,提高质量,这有助于后续打造个人IP,留住更多的读者,账号也才能得以长久发展。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做自媒体初期,我建议先注重搞流量,也就是注重选题和标题。


毕竟没有流量,内容写的再好也很难传播出去,而一篇精心打磨的文章发出去之后石沉大海,是非常打击积极性的一件事。


所以先搞流量,有助于保持你长期做这件事情的积极性,也是坚持做下去的重要动力之一。


这跟创业做产品是很像,先做MVP产品去试错,而不是一上来先自嗨式的花很多时间去做一个自认为很牛逼的产品。


那么初期怎么找选题呢?


有一个小技巧,是去一些数据平台,比如「次幂数据」,找那些粉丝不多,但文章阅读量很高的低粉爆款文章。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人已经验证过的爆款选题,你用自己的风格和理解重新创作,大概率也会爆。


甚至同一个爆款标题,连续用,也能爆...



起号初期,很多时候也需要找对标账号"抄"。


当然,不是原封不动地抄袭,而是抄选题,抄思路,借鉴优点,然后融入自己的东西(也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在24年写的一些内容,虽然很少有10万+,但好些文章流量都还不错。




慢慢地,我的账号吸引了一批开发者,动手能力强的小白,还有很多创业者和做私域的朋友。


友情提示:前期也不用花太多心思在排版上,只要让人看着赶紧舒服即可。


 至于文章封面,我现在会用seedream4.0来生成。


做得多了,网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有时候一个选题,一个标题,看一眼,大概就能知道它会不会爆。


当然,也有翻车的时候,这时候就要去复盘,去分析。


在24年底,公众号也帮我小小的回顾了一下我一整年的成绩。




整个24年,我其实过得挺随性的,没时间就不更新,8月份还自驾游,断更了一个月。


24年会在私域卖点小产品(AI辅助写的小产品,比如AI配音工具)、接一些AI定制开发的单子,还会偶尔接一些图文、视频的商单(当然,广子也不是乱接,要筛选,真的有价值,有亮点的那种才接)。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流量的基础上。


24年赚的真的不多,但也超额完成了月均2000的目标。


24年底我的微信AI助理桌面版项目(耗时一个多月开发)逐渐烂尾,我也逐渐把重心转移到公众号上。


>/ 等风来,做风口的猪


这个决定,让我在过年那段时间,结结实实吃到了一波时代红利。


今年春节,DeepSeek突然爆火。我当时看DeepSeek的微信指数涨疯了,立马就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流量红利期。



除夕不过了,直接就冲到电脑前,开始研究。


灵感很简单,我看到B站上,有个粉丝很少的账号发了一条DeepSeek接入微信的视频,直接100万播放量!


我马上就想到,我之前写微信接入AI就很火,加上DeepSeek绝对是一篇10万+


我有预感会爆,但是没想到会这么爆..


除夕夜发布后,几天时间,涨了200多万阅读量,直接把我的账号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那个阅读量,几分钟没看,就又涨好几万。虽然涨的不是余额,但是也是巨爽的一种体验~


我24年一整年的总阅读量才60多万。


这一篇文章,抵我正常情况下干3年多。


持续的普通的日更,远不如一篇精心策划的爆款。


爆款,才是账号增长的核心。


而爆款,往往需要时机。纵观AI高速发展这两年多,真正出圈的流量红利期其实就那么几次:


23年初的ChatGPT


24年初的OpenAI Sora


25年初的DeepSeek


还有25年3月的manus,也算一个小红利期。


我的经验是,你要保持一直在牌桌上,才能在机会出现时,第一时间抓住它。(一直在,等风来)


我当时就只发了公众号,视频没跟上,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可惜。


下面是公众号那段时间前后的常读用户变化情况,可以看到二月份增长了几乎10倍。



那次之后,我的账号上升了一个level


有了更多的流量和一批常读朋友后,我开始转变思路。


不能再把重心放在追求流量上,我要进一步优化内容质量,把重心放在打造个人IP(Pers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上。


我逐渐砍掉了之前那些定制业务,因为我发现一个人从需求对齐,到验收,售后,整个交付流程太长,也比较繁琐。


开始真正all in AI公众号,想看看专注做一件事到底能走多远。


这个过程中,受邀参加了一些大厂的线下活动,也认识了很多圈内的大佬,面基了很多原来的网友(我之前基本上是没有啥圈子的,自己一个人埋头做)。


>/ 新的焦虑和困境


我这两天刷抖音,看到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意思,也有一定道理,他说:这个世界上最TM恶心的一句话就是,把自己的兴趣找到,然后把它变成自己的事业。


我现在就很有感触,因为其实24年我在做公众号这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探索未知,然后时不时会有一些正反馈(可能是流量,可能是来自大家的认可),所以我创作起来非常有激情,有很多灵感爆发的瞬间,分享欲爆棚,创作效率也非常高。


但是当你正式All in 公众号的时候,你就会开始以结果为导向,那么你的所有动作都是要得到一个结果的,比如涨粉,流量,影响力,money等等。


这个时候整个性质就开始变化了。


所以,当我All in公众号几个月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新的焦虑,导致我基本上失去了创作激情,我开始变得被动,明明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可是我就是懒得去做,我会开始拖延,变得懈怠。


PS:但我的文章质量其实更高了,每一篇内容,都是我花了大量时间、心思创作出来的,真是燃尽了。


有流量焦虑,害怕阅读量下跌。


一篇几千阅读的文章,在过去能让我开心一整天,现在却没什么感觉,甚至有点失落。


从数据上来看,我从DeepSeek那波过后,貌似没有太大的进步。


但其实是有一些进步的,后面几个月,公众号在AI板块基本上没啥流量倾斜了,而我却能够做到保持,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袋鼠帝这个IP。


然后,感觉圈子里的人一个比一个卷,半夜三点都有人还在追热点。



我甚至开始有了能力焦虑,接触的大佬越多,越觉得自己普通,有点自惭形秽。


我也一直在调整心态,最近好一些了。


我想把我的几点思考,分享给可能正处于同样困境,或者将来会进入这种困境的你。


第一,人生在于体验,而不是竞赛


放下比较: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比你更牛逼的人。与其在比较中内耗,不如把目光收回到自己身上。


今天的你,如果能比昨天的你,进步哪怕一点点,都值得庆祝。


可以盯着那些比你牛逼很多倍的人,那样你既没有压力,也能学到东西。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在于体验整个过程,而不是跟别人比赛。节奏,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二,压力的来源是恐惧。恐惧流量下跌,害怕不被认可。而我对抗这种恐惧办法,就是保持一种无所谓的心态。



我经常告诉自己,大不了,就回去继续找个班上,又饿不死。


出来的人,又怎么可能再回去上班呢,不可能的,哈哈哈。我只能不断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


当你不再害怕失去的时候,才能真正地轻装上阵,而轻松上阵之后,相比压力重重的做一件事,更能事半功倍。


第三,找到你的动力来源。


我能坚持下来,不是因为我本身多自律,多有毅力,也不是靠梦想,而是因为我在分享-反馈-成长这个循环里,找到了巨大的乐趣和成就感。



这种主动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源源不断的正反馈,才能让我心甘情愿的废寝忘食,并且乐在其中。


大家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包括学习),一定要找到这种源动力,让自己主动去做,而不是被动做事,被动永远是反人类的,是会产生抵触心理的。


铁子们,你们的三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但以上三点,对于最近的我来说,不过是心理暗示罢了,貌似也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直到这周末,我刷了影视飓风在19年的一条爆款视频(Tim讲了他在过去5年做自媒体的收入,经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t411t7P6/?spm_id_from=333.1387.search.video_card.click


我从来没有因为一条视频而泪流满面,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在看这条视频的时候,我完全没法抑制情感、眼泪。


被狠狠的共鸣了。


Tim在19年遇到了跟我现在差不多的困境,变得懒,没有了创作激情,而Tim的经验是撕掉身上积累起来的标签,做自己。


这里的标签,我理解是大家给我的定义,对我的期待,我被这些东西给框住了。就像亚细亚旷世奇才歌词里面写的,杀死人的从来不是挫折而是期待(不管是别人的期待,还是我对自己的期待)


接下来我想大胆的回归自我,跳出标签的条条框框,因为我也从来没有觉得单纯写教程是我这辈子想做的事。


我想要做更多我喜欢,能够点燃我激情的内容创作。


同时我也决定去看看19年的Tim提到的帮助他走出困境的两位创作者的内容,Dan Mace和Yes Theory(虽然现在还没看)。


相信我应该能很快走出困境,如果我成功了,我再给大家分享《下》。


本期内容也是我的一个新的尝试,希望分享一些不一样的内容,也希望大家能在评论区给我一点反馈(那对我非常重要,感谢🙏)。


不知不觉,写了快一万字,这应该是我公众号200多篇内容里面最长的一篇,如果你能读到这里,我相信你一定是我的铁粉,非常感谢你的支持~


另外,现在我也还在个人IP的探索、学习中,所以这篇文章没法分享太多IP的经验,不过推荐大家去看一本书《1000个铁粉》


可以下电子书来看,喜欢读纸质书的朋友也可以买纸质版(当然我也会获得一份佣金)。


现在我的主要变现来源相对单一,因为All in 公众号了,所以主要靠公众号接商单(我的商业化,其实做得很一般)。


不过,我总结下来,公众号赚钱的路子无非就几种:


1.靠流量主,搞爆文+矩阵号赚钱(个人觉得不太稳定,去年那位大佬也早早退出了);


2.做产品,通过公众号引流变现;


3.做IP,通过公众号流量,接商单,或者也可以推荐自己的产品。


如果大家还有别的公众号商业化途径,也希望能在评论区教教我。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一个公众号的邪修玩法,就是写什么流量高,就一直围绕那块内容写,这样流量会好的非常稳定。


可以参考「刘小排」,和「郭震AI」


刘小排主攻Claude Code,郭震AI 主攻DeepSeek+知识库。


当你刚开始做自媒体的时候,不建议All In公众号,那样会承受更大的压力,重点是找到做公众号的激情和乐趣所在,找到持续输出的动力,并坚持下去。


其次就是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做爆款内容上,一个爆款,可能抵得上你几年的努力。


「写在最后」


我的起点,可能比现在看文章的大部分人都要低。


一没背景,二没有人脉,是个I人,也不善言辞。


我能走到今天,靠的,无非就是那份体验世间未知的好奇心、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在一次次遇到困难后,愿意再试一次的笨拙(有时候一篇内容要打磨好几天,比如这篇内容)。


AI这个时代,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让普通人也能参与洗牌,把大多数人拉到了同一起跑线,是相对公平的(因为每天都有新东西出现)。


它不看你的出身,不看你的学历,它只看你的想法,你的创造力,你的执行力。


我这一路走来,所有的转折和收获,几乎都是这股AI浪潮给我的。


而现在,这股浪潮,其实也才刚刚开始,还在初期。


最后,大家有在做自媒体(或者创业)路上的一些困扰和阻碍吗,可以评论区一起交流交流。


也希望大家能在评论区给我一些做内容、或者商业化的建议,感激不尽


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 作者:袋鼠帝


能看到这里的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在看、转发三连吧~


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也可以给我个星标⭐


谢谢你耐心看完我的文章~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袋鼠帝AI客栈”,作者 “袋鼠帝AI客栈”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