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9小时前 145 阅读 0 评论

谁都在围观GPT-5,其实大家都在抢“政策正确”的入场券

作者头像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GPT-5的发布再次引发了全网的热议和追捧。然而,这种对热点的追逐背后,反映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深刻变化。本文将探讨为什么在ToB市场中,政策正确和热点追逐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驱动力,以及如何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政策解读,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就在几个小时前,GPT-5一出,全网又沸腾了。刷下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连那些平时从来不用AI的人,都在转发、收藏、讨论GPT-5。

其实这里绝大部分人可能根本没用过GPT,但热点就是热点,必须跟,必须表态,必须参与感拉满啊。

说实话,这种情况真是太多了。只要AI有新动静、只要政策吹风,AI+行业马上就变成了所有老板、市场、销售、甲方乙方嘴里的高频词汇。

就算你产品再传统,只要会往方案PPT里塞几张AI、智能、数字化的图,立马就能多一层说服力。

为啥?因为热点背后,其实是政策正确!你得让客户觉得,买你的设备就是响应国家号召,就是走在行业前列,就是政治正确、站队正确。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ToB客户在选方案的时候,考虑的远远不止需求本身。尤其是国企、大型企业、产业园区,采购一台设备、一套系统,第一步就要问:“你们这个能不能对标最新的政策?智能化了吗?有没有AI?能不能连到市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能不能上传云端?”

没这些,别说你功能多强,价格多低,直接下一家。

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现在政策上要的是什么?说要智能化、要数字化升级、要产业链现代化。你产品没AI、没点数字孪生、不能接大数据?

说难听点,你让采购写汇报材料都不知道怎么包装,上级领导一旦追问起来,这个项目只剩关系,而毫无亮点。

很多时候,客户买的不是你的产品,而是买一份与国家战略同步的安全感、站队感、话语权。

其实,这套逻辑在AI领域表现得最极致。GPT火到什么程度?火到大家都觉得,只要是AI,必须跟一脚,跟热点就是跟机会。

不管自己用不用得上,哪怕未来也未必真的实施,但只要领导一拍板,全公司立马就得开始学习、调研、立项、采购。这就是典型的政策驱动型刚需,政策正确=决策安全。

说到底,ToB生意早就不只是技术、性能的比拼,更多的是谁能帮客户站在正确的政策风口、谁能帮客户获得合规加分项。

比如你去看那些中标的大项目,方案书上AI、智能化、工业互联网这些词一页一页地刷,实际能落地多少倒是其次,先把形式感、站队感做足。

这不光是客户自己的安全感问题,更是整个行业的大环境在推。谁也不想在政策层面掉队,更不敢在行业升级、数字转型的浪潮下被贴上落后分子的标签。毕竟,在一个处处讲创新驱动、智能升级的年代,哪怕你是最传统的企业,也得学会讲新故事、用新标签。

所以,现在工业圈的内容、方案、产品,拼的不是谁最牛,而是谁最会蹭热点、谁最会踩准政策节奏、谁最能给客户安全感和话语权。

你让客户觉得,选你的方案,是政策鼓励、是行业风口,那他就有动力、有理由为你买单。

不得不说的是,搞工业营销的,产品好是一回事,会讲故事、会顺势包装、会踩准政策节拍,这才是决定能不能进大门、能不能吃到大单的分水岭。

就像全民都在关注的GPT-5、全网追热点,表面上是怕落后,怕错过,其实是大家都想证明,亲,我还在主流里,我还在这个时代里,我选的方向没错。

就像投资人不怕投项目亏钱,怕的是投了个垃圾项目,同行会耻笑他,甚至于不敢接盘他们的项目,赛道正确的是关键。

做内容、做产品、做生意,就不得不引用雷军的话:顺势而为。洞察客户的真正焦虑,站在政策正确的那一边,才有机会赢下入场券。剩下的老天自有安排。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黑来古】,微信公众号:【黑来古】,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