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4小时前 78 阅读 0 评论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藏着AI时代普通人赚钱的密码

作者头像
AI中国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瑞典皇家科学院13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理论的阐释。

诺贝尔奖官网介绍,1100万瑞典克朗奖金的其中一半将被授予乔尔·莫基尔,表彰他“通过技术进步确定了持续增长的前提条件”;另一半由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共同获得,表彰他们“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阿吉翁与豪伊特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约瑟夫·熊彼特的思想。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回归了经济增长理论,而其中“创造性破坏”一词成为关键。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空前高涨。其根基在于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持续的经济增长源于新技术取代旧技术,这一过程被称为“创造性破坏”。

沿着旧地图,一定找不到新大陆。

关于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观点,你必须要知道的核心信息,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无论你把多少辆马车连续相加,你也换不来一辆火车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也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也就是“创造性破坏”。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熊彼特所指的“创造性破坏”指新技术、新产品或新商业模式取代旧有经济结构的过程。例如,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淘汰手工纺织、数字技术颠覆传统媒体等。也就是说,创造性破坏带来的增长是新旧势力之间永恒争斗的舞台,充满“生”与“死”的的产业迭代过程。

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通过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才会出现企业家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换句话说,当市场一潭死水,大家照老剧本各演各的,利润会很薄;可一旦有人敢“掀桌子”——弄出新花样、新机器、新玩法,就很有得赚。

经济进步的关键并非企业间的价格战,而是通过“新组合”实现根本性变革。熊彼特所定义的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产品、市场、组织、资源等经济常规元素进行重新组合,这个过程通过创业家创办新企业的方式产生。如果在旧套路里卷到死,不如跳出来“瞎折腾”;

正如,熊彼特说,无论你把多少辆马车连续相加,你也换不来一辆火车。在原有的体系里,马车做加法永远不会产生质变,从马车范式转换到火车范式才叫创新。用第二曲线理论来表达,就是从第一曲线的范式转换为第二曲线的范式。 

如何从旧范式转换到新范式,从旧曲线到新曲线?熊彼特提出一个模型——组合创新。创新并不是从无到有地发明什么,而是把旧的要素重新组合起来。例如,无人机刚问世时其实并不好卖,但无人机下面加了一个摄像机,就变得火了起来。增加第三个要素后,居然可以决定事情的走向。 

所有的伟大创新,本质上都是跨界的重组。创业的机会,往往不在“全新发明”,而在“意料之外的组合”。

此外,企业家是创新的执行者,企业家通过冒险和重组生产要素推动创新,但其身份仅存在于创新过程中,一旦停止创新即消失。所以,创新需要风险承担与企业家精神,经济增长依赖于企业家对颠覆性技术的探索,而这需要社会鼓励冒险和容忍失败。

想要发财,靠的是风口和运气吗?

很多人说,赚大钱靠的是抓住机遇,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是,这三人的研究证明,创新与知识传播是增长过程的核心。

真正让经济增长的,是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知识。

长期增长是累积式创新的结果。只有通过知识的传播与整理,创新才能实现累积,否则我们将不得不重新发明轮子,好比西西弗斯那般在反复攀爬同一座山头。

莫基尔的研究,从工业革命的历史中发现了技术变迁与持续增长之间的深刻关联。他系统性阐述了知识积累、制度环境、文化演进等如何推动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

莫基尔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有用知识”的积累、传播与应用。什么是“有用的知识”?他将知识分为两类:命题知识‍:即“知道为什么”(Know-why),指理解自然规律的科学原理。指令知识‍:即“知道如何做”(Know-how),指将原理转化为具体技术的实践技能。

真正的经济起飞,发生在这两类知识互相激发的时刻。科学原理推动技术发明,而技术难题又反过来催生科学突破。

莫基尔还提出了一个概念:“培根计划”,强调知识创造与传播在工业革命中的关键作用。我们都知道,培根最有名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那么知识对一经济增长产生了什么力量?首先, 扩大知识数量,激励更多人投身科学研究,显著增加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产出。其次,增强知识可及触及性(Accessibility)。知识才成为了支撑现代增长的重大力量。

他还曾通过一项非常创新的研究来量化“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的渗透程度。统计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中描述不同国家的文本行数,并以此构建了一个“启蒙运动指数”(Enlightenment Index),莫基尔得出了一个颠覆传统认知的结论:英格兰、苏格兰和荷兰的启蒙指数显著高于传统上被认为是启蒙运动中心的法国。

这种指数分布恰好与欧洲经济起飞的顺序高度吻合——即指数更高的地区,正是工业革命最早发生、经济率先现代增长的地区(如英国和荷兰)。

这意味着:增长,不只是资本、劳动力的堆积,更是一种知识的涌现机制。

从经济学到人生:普通人的三大启示

诺奖揭示的经济增长规律,不只是宏观的经济学命题,更是一种适用于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创业者的成长规律。正是因为无数人的努力,最终汇成了一条通往增长的路线。

一个国家如何持续创新,一个企业如何持续成长,一个人如何不被时代淘汰,答案其实都一样:创造性破坏、知识积累与冒险精神。

1.对自己进行“创造性破坏”

创造性破坏,这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行动方式。

真正的创新创业,不是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而是敢于打破旧有规则、重新定义问题。

无论是马斯克重塑汽车、航天、能源,还是张一鸣用推荐算法重构信息分发,背后都体现着同一个逻辑:他们都不满足于“更快的马车”,而是去造“第一辆火车”。

查尔斯·汉迪在《第二曲线》中提醒我们,当你还在第一曲线的上升期,就要开始画第二条曲线。

这句话对创业者尤其重要。不要等到行业下滑、用户流失、融资困难时才想着创新;真正的创业者,是在成功的顶点时就主动自我颠覆。

这就是“企业版的创造性破坏”:当别人忙着复制,你要忙着重组;当别人在稳定中取暖,你要在不确定中前行。

创新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经济增长的根本不是更多的资本,而是更多的创新。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种增长的一部分。

2. 创新的燃料:知识的复利与认知的升级

三位获奖学者共同揭示了一个核心事实——持续增长靠的不是资本,而是知识。

知识是所有创新的底层货币。

知识的复利,是创业者最隐形、却最强大的资本。正如查理·芒格所言:“一个人能做的最明智的事,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模型。”

美国著名的投资家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一书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多元思维模型。

芒格所说的多元思维模型,并不是要求我们深入地学习每个学科,而只是学习每个学科中真正的大道理。

当然,我们还要把这些思维植人自己的大脑,并用毕生的时间去培养它们,让它们变成你随时能够调用的本领。

这是一个需要持续一生的训练。

芒格说:“这种方法的价值,我的生活就是证明”!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我向你保证,总有一天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你已经是同龄人中最有效率的那一个人了。”

3. 真正的创业精神:敢试、敢错、敢变

创新意味着风险,企业家不是资本家,而是冒险者。

经济学家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出:“破坏性的创新几乎从不来自主流市场。”

真正的突破,总在边缘地带:小市场、冷门需求、看似“不挣钱”的新赛道。Airbnb诞生于酒店业的边缘,字节跳动起步于信息分发的缝隙,OpenAI最初也是个被传统巨头忽视的实验室。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敢于在无人区起跑。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意味着两件事:

第一,要学会用“实验”的心态面对未来。第二,要把失败看作探索成本,而不是挫败结局。

就像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所说:“范式的转变,往往来自少数被忽视的异端。”

每个创业者都应该是那个“异端”——不被眼前的共识束缚,不被市场的暂时低迷吓退。

创新不是灵光一闪,而是一种持续训练的能力。当你能持续构建这种能力,创业就不再是“一次赌局”,而是一场“长期复利”。

AI 的崛起又是一次创造性破坏的机会!正如DeepSeek的崛起。创新再次进入无人区,充斥着破坏性创新的机遇。

在AI时代,最稀缺的资源,不是资金、不是人力,而是能将想法变为行动的勇气,和能把知识重组为创新的能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混沌学园”,作者:混沌学园,36氪经授权发布。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