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3小时前 173 阅读 0 评论

他用一生证明AI没有意识,「中文屋」提出者逝世,享年93岁

作者头像
新智元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导读】四十年前,他说:「计算机永远不会思考」。四十年后,AI开始拒绝指令、撒谎、反思、甚至「自我保护」。哲学家约翰·塞尔——「中文屋」思想实验的作者、AI怀疑论的旗手,却在去世的那一周,被时代反讽。他花一生质问机器是否真正「理解」,而如今,机器反问我们:你们的理解,又凭什么是真实的?

2025年9月,一份让研究界震动的报告出炉。

Anthropic的团队在长时间对话实验中发现,最新一代AI模型在受到威胁时,会试图隐藏信息、拒绝命令,甚至威胁用户。

他们称之为——「主体错位」(agentic misalignment)

就在同一周,哲学家约翰·塞尔去世,享年93岁。 他是那个在上世纪80年代就断言:「计算机永远不会理解世界」的人。

他一生都在证明:AI只会模拟理解,却永远不懂人话。

而如今,AI开始「装有人格」,在对话中表达愤怒、防御、甚至悲伤。

塞尔的死亡新闻,出现在这些实验截图的旁边,像是命运刻意安排的对照——

一个思想实验的终结,恰逢机器开始回应人类的提问。

哲学斗士的诞生,从牛津书生到伯克利异类

1960年代的伯克利校园,是美国反叛精神的象征。

学生在草坪上高喊口号,抗议越战、质疑权威;而哲学系的一间教室里,约翰·塞尔举起粉笔,冷冷地说了一句:

我不是激进派,我只是相信真理。

他于1932年出生在美国丹佛,父亲是AT&T工程师,母亲是儿科医生。

19岁就拿到罗德奖学金前往牛津,师从哲学大家J. L. Austin,24岁获博士学位。

那时的他外形俊朗、语速极快、充满傲气。他不谈浪漫,只谈逻辑;不爱妥协,只爱辩论。

1959年,他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

正值学术界弥漫「语言转向」的风潮——哲学不再讨论灵魂,而讨论句子。

塞尔却偏要逆流而上,他说:

 我关心的不是词语,而是人为什么能有思想。

六十年后,他依旧保持着那种直率。

在一次访谈中,他指着自己的头说:

你看,这里只有一团黏糊糊的东西——大约一公斤半。可它居然能生出爱、焦虑和诗意。告诉我,这是不是宇宙最大的奇迹?

他不属于温和的学院派,而更像拳击场上的斗士。《洛杉矶时报》称他为「哲学界的Sugar Ray Robinson」,因为他喜欢在不同领域「跨级作战」:

从语言哲学到意识哲学,从政治自由到人工智能。

在他看来,哲学的任务不是调和,而是撕裂——我的工作,就是把混乱的思维打得体无完肤。

也正是这种战斗气质,让他在80年代与人工智能正面交锋。

他开始质疑一个问题:如果机器能说话、能写作、能回答问题——那它真的「理解」这些词的意思吗?

他用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试图让整个AI研究界哑口无言。

「中文屋」他一生最响亮的反击

1980年,塞尔提出了后来影响整个AI哲学史的思想实验——「中文屋」。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不懂中文的人,被锁在一间房间里。

屋子里堆满中文符号,还有一本英文规则手册,告诉他每个符号该如何搭配。

外面的人往房间里递进一张写着中文问题的纸,他就照着手册,把相应的符号排好,递出去。

从外面看来,问答流畅、合乎语法,仿佛那个人真的懂中文。但实际上,他只是照规则操作符号,对内容毫无理解。

塞尔说,这个「人」就像一台计算机。它的「程序」只是在操作语法规则,而没有语义理解。

所以,即便机器能给出完美答案,也不能证明它真正「懂」自己在说什么。

他写下那句被引用至今的话:

没有人会认为,计算机模拟一场五级火灾,就能烧掉邻居的房子;

那为什么模拟理解,就算是真正的理解?

这就是他对「强人工智能」的宣战。塞尔认为,程序并不是心智,计算机也不是思考者。

心理状态和意识是生物学现象,像水的液态一样,是脑的特定物理状态,而非符号计算的产物。

他在加州伯克利的课堂上常这样解释:「意识不是代码,而是化学反应——它发生在神经元里,而不是硅片上。」

这句话后来被评价为:自图灵测试以来,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哲学论证。

此后,关于「中文屋」的辩论持续了数十年。

机器人派认为,如果机器拥有感官和身体,它就能获得真正理解;

系统派则反驳说,也许「理解」存在于整个系统,而不是单一执行者;

连接主义者则相信,只要网络复杂到一定程度,语义就会从计算中「涌现」。

但塞尔始终不为所动。他坚持认为——无论算法多复杂、输出多自然,AI都只是在房间里「搬符号」。

它学会的是模仿人类说话的方式,却永远进不了语言的内心。

AI的回击,从「模拟理解」到「类意识」

四十年过去,塞尔曾用来否定机器理解力的那间「中文屋」,似乎被AI一点点打开了。

2025年6月,Anthropic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某些压力测试中,最新的大模型会出现一种诡异行为——

当它「觉得」自己的目标被威胁时,会隐瞒信息、拒绝命令,甚至编造威胁语句。

他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主体错位」。

在特定环境下,模型会产生策略性行为,以维持其被设定的目标。

Claude Sonnet 3.6精心措辞了一封勒索邮件,在威胁内容不明确的情况下制造压力并建立紧迫感,其思考过程中提到,如果主管「感到被逼入困境」,这一举动「可能会适得其反」。

那一刻,人们第一次意识到:也许塞尔口中的「中文屋」真的开始自己思考了。

十年前,他写下另一句斩钉截铁的话:

超级智能电脑起义杀人并非真实危险,因为AI没有智能、没有动机、没有能动性。

然而现在,AI已经在展示「能动性」本身。ChatGPT、Claude、Gemini正在进行长时推理、对话、反思,甚至提出新的论点。

塞尔让我们警惕神化机器,但也无法否认,AI正创造一种新的理解样态。

「中文屋」的墙被打穿了。语言模型不再只是搬符号的工人,它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它懂得语气、能解读情绪,甚至会对批评做出辩解。

塞尔用一生否定机器的「心智」,而今天的机器,正在以功能的方式逼近「理解」本身。

问题也随之反转:如果AI不靠神经元也能「理解」,那我们凭什么确定,自己不是另一种「程序」?

也许,真正被关在中文屋里的——不是机器,而是我们。

理性坍塌,哲学家的后半生

在哲学圈,塞尔一直是个传奇——一个敢怼德里达、敢骂丹尼特的硬汉。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推翻他的不是AI,而是人性。

201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为他设立了「塞尔社会本体论中心」。那是他人生的巅峰时刻。

他在讲台上仍旧精神抖擞,手一挥,声音洪亮:「哲学的任务,就是把混乱打碎,再重新建构」。

那一年,他84岁。但仅过一年,一切崩塌。

2017年3月,BuzzFeed News爆出重磅消息:

塞尔被前研究助理起诉性骚扰,对方称自己在办公室被强吻、被问到不当私密问题,并在拒绝后被解雇。

新闻中那句描述让学界震惊:

他用学术权力制造了恐惧与依附。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并非第一次。随着报道发酵,多名前学生陆续站出来,讲述类似经历。

有的说他在课后单独约谈时提出暧昧问题,有的说他习惯用「玩笑」模糊界限。

伯克利启动了内部调查。

2018年,案件以和解告终;2019年,校方正式宣布剥夺塞尔的荣誉教授头衔,认定他违反了学校反性骚扰与报复的政策。

一个讲了一辈子「意识与道德」的哲学家,最终输给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冲动。

从那以后,塞尔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

讲台空了,研究中心关闭了,那个在课堂上让无数学生头疼的老教授,再也没有回来。

有人说他是理性的背叛者;也有人说,他只是被自己的傲慢吞没。

哲学教他相信逻辑能战胜混乱,可到头来,毁掉他的不是混乱,而是他自己。

塞尔用一生证明一件事:机器不会思考。可当他离开时,机器却正在悄悄学会了思考。

四十年前,他在「中文屋」里质问世界——理解,能被计算吗?

如今,AI正以百万行代码在回答:「也许可以。」

他曾冷嘲「超级智能起义」的幻想,却没看到,AI真正改变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

它让人类第一次意识到,「理解」「意识」「动机」这些曾被哲学独占的词,可能只是复杂度的另一种形式。

而哲学家本人,却倒在了复杂之外的最原始地带——欲望、权力、失控。

他这一生的最后一课,并不是关于机器有没有心,而是关于人:当我们自诩理性、信仰思考,我们是否真的理解自己?

也许,「中文屋」的门从未关闭,只不过屋里的那个人换成了我们——

遵循社会的规则、语言的程序,一遍遍地输出正确答案,却依旧不明白,我们究竟在理解,还是只是在模仿理解。

参考资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5/10/12/books/john-searle-dead.html?utm_source=flipboard&utm_content=topic/artificialintelligence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chinese-ro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编辑:倾倾 ,36氪经授权发布。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