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陪伴,你到底是在说什么?
ai 内容创作,短视频内容创作,GPT 将会对网络内容创作 图文教程

AI 陪伴,你到底是在说什么?

作者头像 AI中国 5小时前 195 阅读
4.8 (1280评分)
15,328人已学习

AI 应用的这股热浪的中,有一个热点,那就是——陪伴

大厂们的产品矩阵里,要是没有一两个「陪伴类」AI 产品,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入局了 AI。坦白说,从去年下半年起,我也一度对「陪伴」这个主题有过痴迷。为了搞懂它,我甚至专程跑了两趟日本,去研究 Lovot 和 Moflin 这类陪伴机器人背后的「奥义」。也和多位做「AI 陪伴产品」的创始人深入探讨过。

但这一年多越研究「陪伴」这个词,越感觉它像一团温暖、柔软的迷雾。似乎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它巨大的能量和商业潜力,但当你伸出手,想去抓住它、定义它的时候,却只捞到一把湿漉漉的空气。

资本和创业者都在奋力追逐「陪伴」这团迷雾。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如果连追逐的目标都无法清晰定义,那大概率会跑错方向,甚至跑反方向。

所以,在探讨这个赛道是否成立,或者谁能最终胜出之前,我们似乎值得在「陪伴」这个概念上较较真,拆解一下「陪伴」到底意味着什么?


首先,这一波 AI 技术之所以让大家看到做「陪伴」的希望,是因为 AI 技术第一次让产品有了成为「主体」的可能性。有了主体性,主体之间便可能生长出「关系」。我在今年 AGI Playground 的大会分享中也提出一个核心观点:AI Native 产品的核心,不是用 AI 造新工具,而是建设 AI 能力和人之间的新关系。(大会分享可见文章:聊过 200 个团队后的暴论:不要拿 AI 造工具,要建设「新关系」

「关系」也是理解「陪伴」的一个切口。不同的关系,决定了截然不同的产品形态和价值交付方式,也对应着「陪伴」截然不同的面向。而所有关系得以建立的大前提就是:用户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先要能够体会到「被感知」,如此,两个主体之间才可能萌发关系。

「陪伴」具体意味着什么?在极客公园的变量资本团队近期的内部讨论中,我们尝试借人类社会中的关系类型去解析 AI 与用户之间可能形成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向下关系、平层关系、向上关系三层,每一层中对应着「陪伴」不同的面向:

向下关系——核心是「被需要」

向下关系例如孩子或宠物。在向下关系中,用户是守护者和付出者的角色,核心情感满足来源于「被需要」。这种关系的建立相对简单,因为它的价值循环是单向的——你的付出,本身就是你的收获。商业模式是最顺承、最不容易让用户出戏的。

向上关系——核心是「被给予」

向上关系就像面对导师、长辈或智者。用户核心诉求是「被给予」,明确地期望从这段关系中获得指导、知识或慰藉,是学习者和接收者的角色。这段关系最大的挑战在于信任的维系,需要在商业模式的设计上下功夫,一旦用户感觉被索取,关系就会变得非常脆弱。

平层关系——核心是「被接住」

朋友、伙伴、恋人……这是人类社会中最复杂、最微妙,也最具想象力的一层关系。平层关系也是最具深化、演进空间的,例如从同事到朋友、从朋友到恋人。它不再是单向的付出或索取,而必须是双向的、动态的你来我往。

在平层关系中,用户的核心诉求,我觉得是「被接住」

什么叫「被接住」?就是你抛出一个梗,对方能心领神会地笑;深夜里你轻轻说一句「我好累」,收到的不是公式化的关心;你突发奇想的一个疯狂念头,也能被认真对待……球,不能掉在地上。一句吐槽、一张照片、一声叹气,都能被稳稳接住,并且有来有回。这才是平层关系得以维系和升华的本质。也正因如此,构建一个能「接住」用户的双边系统,其难度远超单向的「给予」或「需要」。

所以你看,从「关系」这个视角切入,「陪伴」这团迷雾开始变得清晰。首先要满足「被感知」的大前提,继而在向下、向上、平层关系中,可以看到陪伴至少对应着三类诉求「被需要、被给予、被接住」。「陪伴」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需求,而是一个多面体。


在尝试拆解了多元、模糊的用户需求后,在供给侧,产品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要让用户感到「被感知」,你的产品就必须具备持续观察和理解的能力;要让用户感到「被需要」,你的产品就必须具备主动传达需要的能力;要让用户感到「被给予」,你的产品就必须具备主动交付的能力;要让用户感到「被接住」,你的产品必须具备高质量闭环交互。

所有这些能力,最终都指向了一个过去软件世界不曾有过的特质——有效的主动性

上一个时代的互联网产品,绝大多数是被动的。你打开 App,它才给你反应;你搜索,它才给你结果。而 AI 时代的产品,不再是一个被动等待指令的工具箱,它必须拥有主动发起交互、主动推进关系、主动创造价值的能力。「关系」的建立绝不能单靠用户方面一厢情愿的努力,更遑论「陪伴」。

当然,这种「主动性」不是一味地刷存在感、抢夺用户的注意力,而是「有效的」,背后包含了适时、方式适配、结果正向等等。它需要基于对用户深度的、持续的理解。

所以,有效的主动性才是「AI 陪伴」背后真正的技术和产品内核。这种能力一旦构建起来,就能形成一种 AI 产品独特的「延伸资产」——关系。这种基于信任和长期价值交付的关系,是上一个时代的产品所不具备的,它能极大地提升用户的 LTV(生命周期总价值),也是护城河所在。

而这,恰恰也引出了一个更尖锐,甚至更「危险」的问题:

当「陪伴」对产品的「能力」提出了如此之高、如此之难的要求时,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赛道」,真的能成立吗?还是说,我们从一开始,就把它放错了位置?

这可能是关于「陪伴」这个话题,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下一篇再聊。对于「陪伴」的思考,或许能写 3 篇,姑且立个「陪伴三部曲」的 flag 吧。



教程评分

4.8 (1280 人评分)

学习讨论 (42)

用户头像

初学者

2天前

非常棒的教程!

作者头像

AI导师李明 作者

1天前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