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4小时前 100 阅读 0 评论

很多开发商已经不会做刚需了

作者头像
36氪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开发商不会做刚需?

你觉得真的么 ,这个话题本来就有争议性,甚至一开始就会换来大家的否定。

所以在讨论这个观点之前,不妨先看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然后再聊聊为什么这样的趋势在此时真实发生着。

01

最近的土地市场正在发生着什么?上海刚刚落下的土拍,两天卖掉290亿的地。

但是我们细看整个地块结构就会发现,青浦零溢价、奉贤地块溢价11.8%,但是市中心的地块几乎都清一色的抬高到20%以上,越市中心的地块,抢的人越多,溢价率越高。

之所以在土地端能够这样,本质上是上海的豪宅市场给到房企巨大的信心。整个2024年,全国3000万以上总价的房子,有一半以上是在上海卖掉的,这件事到了2025年反而变得更加明显。

光3000万以上的新房就卖了1096套,相当于平均每天成交6套!连5000万以上半个小目标的也卖了482套,快接近去年同期的两倍,平均每天也有快3套。单价也在节节攀升,不断突破新房天花板的翠湖天地六期,像绿城潮鸣东方和嘉里金陵华庭,两个项目最高单套均价超过了26万/平,保利世博天悦6月加推的江景房源中,备案单价最高则达到了30.27万元/平。

这种现象是因为豪宅的整体供应稀缺吗?这个问题好像放在过去确实存在,但是在今年来看上海的豪宅供应完全不存在断供情况,再看看如今的地块出让品质,反而有种3000万以上的房子源源不断供应的样子。

而和这个趋势做对比的,上海的郊区项目,却一直找不到破局之道。几乎整体的成交都牢牢的被渠道所掌控,这个城市的刚需好像失去了自吸纳的能力,只能非常被动的需要支付高昂的渠道费用才能换来一些珍贵的流量。

这种两极分化好像已经成为了共识。是市场的共识,也是开发商的共识。大家都觉得现在的刚需在萎缩,而塔尖类项目的需求正在井喷。

这件事在其他城市也似乎得到验证,同样在成都,今年上半年卖的最好的十个楼盘,前四个都是套均千万的房子,可以说是越贵越好卖。要知道这可是在成都,以前总价千万的房子都被定义为绝对小样本项目,如今俨然成为城市主流。

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撤出小城市,布局大城市,行业有一个判断,关于趋势本身,就是在最好的城市更好的地段做改善和豪宅类产品,当然这个判断也符合行业发展的逻辑。

毕竟行业已经经历过30年的发展周期 ,30年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大部分人完成了首次置业的购买 ,再加上如今整体人口增速的放缓,城镇化的减弱以及整体经济周期的调整 ,整个刚需的容量已经越来越少了 。

行业内越来越多从业者觉得刚需已经消亡,这些道理看起来都对 ,但是 ,这都是真的吗?

02

刚需没有了么,做刚需产品真的没市场了么 ?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逻辑BUG没办法回避 ,上海每个月成交2万套二手房,其实有接近70%的比例是400万以下的成交需求,换句话来说每个月还是有一万套刚需在这个城市成交。

这里就有一个核心问题:刚需为什么买二手而不是买一手,对于二手房而言,虽然整体的社区品质极差,大多属于城市老破小,但是地段价值给他们明确的安全感,就是不论社区内生活品质如何,起码外面的环境和资源都是明确的。

那对于一手房而言,和二手房比起来地段确实是短板 ,但是在另外一个维度上:新房的产品品质难道就不能给客户安全感吗?

我们不去讨论宏观的数字,站在一个普通的刚需个体角度来看,当下不买新房是为什么 ?不妨我们认真想一个问题: 我们真的会做刚需产品吗?

03

需要面对的是:可能我们真的不会做刚需。

刚需产品的困境是什么 ?就是: 不可能像豪宅市场一样堆砌成本,但又不知道用户需要什么?

把钱花在哪,成为了所有研发团队一个解不开的命题 。以前做刚需为什么不用考虑这个问题,甚至以前不需要考虑客户需要什么 ,因为只要把房子造出来,这就是刚需。 在巨大的房价增速的助推下,只要买到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但是现在同样6000块/平米的建安成本,在哪里花钱是对的地方,在哪里花钱是用户敏感点,在哪里花钱能够让客户感知到,这个命题好像从未被系统化的梳理过。

也是几乎现在所有从业者没办法立刻给出解决方案,受制于此,我们看到上海郊区越来越多同质化产品的出现。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刚需客户买房纠结的核心逻辑: 不确定这样的总价能买到自己中意的房子,也不确定这样总价的房子是好房子。

这个纠结成就了渠道,这个纠结也让大量的开发商望而却步,再加上现在房企所有的研发力量都集中在豪宅市场,这也让刚需赛道的供需两侧出现了恶性循环。

04

“关于刚需客群的产品偏好研究,其实是最难的。 ” 这是一家top型房企的研发负责人和我说的原话。

相比较而言,塔尖项目的产品研发有着共性方向,无非是极致的审美和极致的功能,而且因为单价高,整体的研发投入度高,产品的容错度和辨识度也就变得更高。

但是对于刚需赛道 ,几乎所有的研发者都会说:我好像该做的都做了,为什么客户还不认。

是的,觉得一个项目的及格线标准该做的都做了,但却不知道还要做什么才能够打动用户 。整个刚需赛道出现了强烈的不自信与不自洽。

大部分产品逻辑都是采取对标竞品,然后做的比竞品好的方式来推进 ,但是奈何在一个不对的道路上继续内卷,未来只会成为供养渠道的土壤 ,要么成就渠道,要么卖不掉 。这就是这个赛道的近况,也造成了很多开发商在投资阶段就躲着走。

当然,这也不是全部,我们还是有看到一些孤勇者的出现。 而对于我来说,我一年游走在大量城市去看各种项目,也见证了不少刚需品类爆款项目的出现。

能够激活当下青年人的优质社区, 大多需要重构三重产品体系:

第一叫基座安全

需要对所有隐蔽工程以及各种质量问题进行一次系统性的解决,之所以很多刚需对于一手房如此抗拒,因为大家认为很多项目连基础的隔音、防水、防臭、防霉、防蚊虫这些问题都没办法解决。

第二叫功能超配

购买力不足但却想要的很多,这是当下主流人群的普遍心态。可以接受整体空间受限,但是必须在局部存在具体且清晰的亮点 ,整体小户型但是不能每个房间都很小,房子比较小但不接受收纳不系统,接受小户型但是不接受小社区……

第三叫情绪价值

必须要呈现出社区可以带来什么样的情绪价值,对公区配套提出要求的背后,也对社区未来的服务提出了要求,这些都将决定他们能够在社区内获得什么样的心情。

05

这是房地产的现状么,不是,因为这是商业环境里的消费共识。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感觉整体商业环境,现在就是整体萎缩但是单点引爆的现状。整个电影市场消费总量在下滑,但是却能够横空出世一部哪吒。一个扎根在三四线城市的胖东来,能够引起这么多人的哄抢,包括小米在做新能源车,同行一个月只能卖个几千辆,小米一个发布会就能卖掉二十多万辆,类似黑悟空、labubu、霸王茶姬……

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已经养成,一般不轻易消费 ,只会把自己的购买力贡献给异常优质且唯一的产品。 房地产的塔尖市场依然维持着强烈的资产逻辑,但是刚需品类已经越发的消费品逻辑。而对于消费品而言, 单点爆款已经成为躲不掉的趋势。

开发商不会做刚需,正是因为不知道如何从消费品模式来理解思考这类群体,行业内大量在倡导客户视角,这是一个口号,但更需要转换为执行模式改变自己的组织架构。这一切的源头就是把房子放在消费品模块进行系统化的思考,在这件事情上,真的是任重道远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作者:真叫卢俊,36氪经授权发布。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