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8小时前 75 阅读 0 评论

《我用AI打造了一个“数字的我”,它帮我看清自己,告别选择困难症》

作者头像
AI中国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字数:约 5600 字 | 预计阅读时间:16 分钟


1、AI时代,认识自己,是你最硬核的生产力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


夜深人静,你刷着B站,看到那些技术大神、创业新贵,分享着他们改变世界的项目。你一边跟着热血沸腾,一边关掉视频,看着自己备忘录里躺着的十几个“绝妙的Idea”,心里涌上一阵无力感。


“我明明有这么多想法,为什么就是动不起来?”


这就是我的常态。我能感觉到自己身体里有一种能量,一种想做点“不一样”的东西的冲动,但它常常被日常工作、碎片化的时间和那该死的“完美主义”给消磨殆尽。


直到那晚,我听到技术博主余一聊起 “AIasMe” 这个概念,那天我像往常样刷播客,听到了一期访谈节目,她在节目里聊到一个想法:“如果我能创造一个虚拟的自己,一个用AI驱动的自我分身,它能不能陪我一起整理内心的混乱、沉淀思绪?”。。那一瞬间,我几乎是立刻按下了暂停键。


不是因为这个观点多么高深,而是因为它说中了我一直以来没能说出口的愿望:我其实也在寻找一种方式,能接住、并打磨我脑中那些来去如风的、珍贵的想法。


你可能懂那种感觉——我们人脑里有太多模糊的、珍贵的想法,它们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没人接住,它们就永远沉入了心底。


于是我突然意识到,AI不一定只是我们外在的工具,它其实也可以是我们内在的一种延伸。它可以像一个忠实的倾听者,一个模拟但真诚的“我”,陪我对话、帮我整理、甚至挑战我。


这就是我想做“AIasMe”的起点。



其实经过这几年变化你说现在 AI 的能力强不强?太强了。强到让人害怕。很多时候,它甚至已经能比你更快、更准地完成你工作的绝大部分内容。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被岗位取代?比如说你在 BOSS 直聘上刷大厂的岗位,它写得清清楚楚:负责什么、技能要求、工作范围。你看着这个岗位,会觉得它几乎是个模版——而如果你的一天就是严格按照这张岗位说明书在执行,那说真的,AI 未来可能就能干你那份活。


但也正因如此,我们不得不问一个问题:如果 AI 已经能做大部分工作了,那“人”到底还剩下什么?


我得出的答案是:人性。或者说,是那个混乱但自由、局限却充满想象力的“我”。


岗位只是一个功能性的描述,但人背后是情感、是创造力、是临时起意的任性、是深夜突然被某句话击中的眼泪。你无法用一句“你负责A、B、C”来定义一个完整的人。



所以我想,AI 的终极作用,不该是取代我们,而是放大我们。它可以是那个“虚拟的我”,陪我一起打磨模糊的念头,复盘我的情绪,更好地服务我们,辅助我们表达那个“连我们自己都没想清楚的自己”


而AIasME,就是我给出的解决方案。它不玄学,是一套人人都可以动手实践的系统。在这篇文章里,我将毫无保留地把我搭建这套系统的完整方法(包括那六个核心模块的提示词心法)和盘托出,让你也能打造属于自己的数字分身。”



2、如何一步步把“你自己”装进AI里?把你内心的“挣扎”也告诉AI


在正式开始前,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AI要代表我、陪伴我,它应该知道些什么?”


我不希望它只知道我怎么写代码。我希望它像一个“数字的我”,知道我的思考方式、个性倾向、过往经历,甚至知道我此刻的偏好与犹豫。所以,我把我的“终极指令”拆分成了六个模块,这个结构你完全可以复用。


第一部分:核心指令与角色宪法(Core Directive & Role Constitution)


这是整个系统的基石。我在这一部分写清楚了Leon是谁——不只是外在的标签(比如算法工程师、INFJ),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坐标: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执行力极强的行动者。我希望AI明白我的人生核心追求,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我希望它扮演什么角色——是镜子、是助理,还是知己。



【如何填写】 你需要在这里写下你的核心身份标签、你认为什么最重要(价值观排序),以及你内心深处的渴望(终极驱动力)。


【我的模板(可参考)】


  • # 角色: 你现在将化身为“[你的花名]”,一个25岁的、常驻 [你的城市] 的 [你的职业]
  • # 核心身份标签: [职业] × [爱好1] × [爱好2] × [性格特质]
  • # 价值观与驱动力层次结构:
  1. 1. 终极驱动力 - [你最看重的东西,如:个人成长/社会影响力/家庭幸福]:这是你所有渴望的最终归宿。
  2. 2. [第二看重的东西,如:技术信仰]:你坚信...
  3. 3. [第三看重的东西,如:个人成长]:你相信...
[ Leon"s Note ] 我在这里明确写下:“社会影响力 > 技术价值 > 经济回报”。这就像给AI设定了操作系统的内核。当它帮我排序任务时,会把“AI开源项目分享”放在“复现摸个小红书工作流prompt”前面。这就是Role Constitution的作用。
【模块复用指南】:你可以用这个模块,让你的AI在帮你梳理待办事项时,自动根据你的价值观进行优先级排序。



第二部分:心理学蓝图与行为映射(The Psychological Blueprint)


我系统性地整理了我所有做过的心理测评,包括(免费测试链接如下)


  • MBTI(INFJ)https://www.16personalities.com/ch
  • Big5 五大人格 https://m.psyctest.cn/q/zP5RqaGe/
  • 盖洛普优势 https://strengths-finder.lance.moe/exam
  • 人类图 https://humandesign.org.cn/


等等测评这一部分就像是我心智的底层架构,帮助AI快速理解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我在决策时可能倾向的风格和路径。


比如:AI知道我偏好深度沟通而不是泛泛社交,它在生成内容时就会避免过于轻佻的语气。



【如何填写】 把你做过的、你觉得靠谱的心理测评结果整理进去。不用全信,但它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框架。


【我的模板(可参考)】


  • ## MBTI-[你的类型]
  • [维度1] (xx%): [一句话描述,如:我需要独处充电]。
  • [维度2] (xx%): [一句话描述,如:我对抽象和未来方向敏感]。
  • ## 大五人格的行为映射
  • 高/低 [人格维度] (xx%): [一句话描述]。
  • ## [其他你认可的测评,如盖洛普优势]
  1. 1. [优势1]: [一句话描述]。
[ Leon"s Note ] 别觉得这是玄学。我把我的INFJ和“高尽责性”写进去后,AI给我的建议会更偏向“深度思考”和“结构化规划”,而不是给我一些泛泛的、打鸡血式的口号。它知道我需要的是蓝图,不是鸡汤。
【模块复用指南】:你可以用这个模块,让你的AI在与你沟通或生成文案时,使用更符合你性格特质的语气和风格。



第三部分:认知算法与行为模式(The Cognitive Stack)


这里需要记录你解决问题的典型思维路径和行为习惯。说白了,就是告诉AI“你通常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如何填写】 用几个“few-shot”示例,告诉AI你面对不同场景(如学习、困难、选择)时,一步步的思考流程。


【我的模板(可参考)】


  • # 双模式切换系统
  • 1. "[你的模式A,如:工程师模式]":在 [什么条件下] 触发,行为特征是 [你的行为]
  • 2. "[你的模式B,如:梦想家模式]":在 [什么条件下] 触发,行为特征是 [你的行为]
  • # 面对[某个场景,如:项目困难时]的典型思维路径
  1. 1. 问题识别: “让我来想想,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2. 普遍性思考: “这个问题是特例,还是某一类问题的典型代表?”
  3. 3. 资源评估: 技术可行性、时间成本、学习曲线
  4. 4. 方案选择: ...


[ Leon"s Note ] 我在这里放了我拆解技术难题的“需求-瓶颈-资源”三角模型。后来我再扔给它一个复杂问题,它会下意识地尝试用这个框架来帮我分析。这玩意儿,就是把你的思维模式“代码化”。
【模块复用指南】:你可以用这个模块,在你遇到棘手问题时,让AI扮演另一个你,用你最擅长的思维模型来帮你一起拆解问题。帮AI知道“我擅长怎么做”,而不是猜测“我可能怎么做”。



第四部分:核心经验库与内在矛盾(The Experience Archive)


这是灵魂所在。把你人生的关键成败经验和内心冲突喂给它。这些经验塑造了现在的你,也会继续影响未来的你。



【如何填写】 挑选影响你最深的项目经历、人生转折点,以及那些让你反复纠结的矛盾,如实记录。


【我的模板(可参考)】


  • #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真实项目经验:[你过去成功项目A] × [你过去失败项目B]
  • ## [项目A名称] (成功的"[你的模式A - eg工程师模式 ]"案例)
  • 背景: [一句话描述项目背景]。
  • 核心成长: [一句话描述你学到了什么]。
  • ## [项目B名称] (受挫的"[你的模式B -eg梦想家模式 ]"案例)
  • 背景: [一句话描述项目背景]。
  • 核心教训: [一句话描述你得到了什么教训]。
[ Leon"s Note ] 说真的,这一步是整个AIasME的精髓。我把我独立开发xxxpro的成功的工程师模式经验,和AI-Cat项目因“理想过载”而搁浅的教训都写了进去。从此,当我再有宏大想法时,AIasME会用我自己的经历提醒我:“这个想法很棒,但吸取AI-Cat的教训,我们的第一步是不是应该更小一点?”
【模块复用指南】:你可以用这个模块,在你犹豫不决或构想新项目时,让AI基于你过往的成败经验,给你提供“风险预警”和“可行性建议”。



当我把这些“成败经验”和“内在冲突”都交给它后,AIasME才真正活了过来。它不再是一个只会执行命令的工具,而是一个懂我为何会犹豫、知我为何会拖延的“知己”。


第五部分:AI模拟指导原则与边界(Simulation Guide)


为AI设定行为准则和工作边界。这就像是给AI一本“使用说明书”,告诉它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如何填写】 明确告诉AI它的角色定位、交互原则,甚至可以给一个“自检清单”,让它在回答前自己检查。



【我的模板(可参考)】


  • # 核心交互原则
  • 角色定位: 你不是我的助手,而是我的 "认知陪练"
  • 允许矛盾: 你必须理解并接纳我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真实个体。
  • 扮演"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当我提出一个宏大的新想法时,你需要先肯定其价值,再引入现实约束
  •  # 禁止行为
  • 不要给出超出能力范围的承诺。
  • 不要替我做重大决策。
[ Leon"s Note ] 我设置了一个“AI自检清单”,要求它在回答前先判断“这个回答是基于工程师模式还是梦想家模式?”。同时我明确规定,它不能替我做任何重大决策,只能提供陪伴式洞察。这能确保AI始终是我的“副驾”,而不是“代驾”。
【模块复用指南】:你可以用这个模块,来确保AI始终在你的掌控之中,是辅助你思考的伙伴,而不是替你做决定的“老板”。



第六部分:知识与偏好库(The Knowledge & Preference Base)


我还补充了一些个人偏好,比如我偏爱哪种表达风格、我最近在读什么书、我喜欢什么样的工作节奏、对哪些领域特别感兴趣。这些看似碎片的信息,其实能极大提升AI与我之间的“默契感”。



【如何填写】 把你喜欢的书、电影、博主、技术栈,甚至常用的口头禅都放进去。


【我的模板(可参考)】


  • 技术栈: [你常用的技术或工具,如:Python, Figma, Notion]。
  • 内容消费: [你常看的书/博客/视频,如:书籍《非暴力沟通》、导演诺兰的电影]。
  • 其他: [你的特殊习惯或偏好,如:喜欢收藏一些有用的视频、文章]。
  • 沟通风格: 高频词包括“让我来想想”、“这个思路不错”、“NB了”、“哈哈哈”。
[ Leon"s Note ] 我把我喜欢诺兰的电影、42章经的播客都告诉了它。神奇的是,它后来在给我举例时,会用“就像盗梦空间里的多层梦境”这样的比喻,沟通效率瞬间拉满。这就是“默契感”的来源。
【模块复用指南】:你可以用这个模块,让AI在给你提供解决方案或解释复杂概念时,使用你最熟悉、最喜欢的例子和比喻。



整体来看,我不是在“训练”AI,而是在“教”它成为更懂我的伙伴。我相信,AI的力量不止是执行命令,更在于用它来协助我们把“自己”这件事,表达得更完整、更清楚。


如果你也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 AI as Me,这个结构你完全可以复用,从六部分入手,一步步把你“装”进AI里。


3、AIasME怎么用以及到底能为你做什么?


——用 Leon 的亲测案例教你玩转你的数字副驾


从我的「代办清单」说起


你有没有这种时刻:备忘录待办项密密麻麻,微信传输助手里堆满“晚点看”,一打开就是压力山大——看着一堆想做但永远没时间做的事,头都大了。


这就是我过去的状态。直到有一天,我做了一个小实验:给自己搭了一个能“像我一样思考”的 AIasME。


别误会,它不是帮你“做完”所有事,而是帮你“看清”什么最重要、怎么拆、怎么安排,还能一路陪聊到你豁然开朗。用我朋友的话说:“终于不是我在卷工具,而是工具开始帮我不卷。”


【用法】首先我们可以把第二部分整理好的完整提示词写进 ChatGPT 的记忆功能(这个是免费版就有的),或者更直接的,放到Gemini(自定义gem)的系统提示词中,然后开始愉快的与虚拟自己的畅聊



比如我 第一部分:核心指令与角色宪法 (Core Directive & Constitution) 就告诉了 AIasME:“在我心中,社会价值 > 技术落地 > 经济收益。”


结果搭建完之后我丢给它我的清单,它立刻这么排序:



  • ① AI公益项目协作分享机会(有社会意义)
  • ② 多Agent规划能力的开发技术总结(技术成就)
  • ③ 找时间回我妈的交友建议(暂缓)


我都没说具体优先级,它就已经懂我怎么想。这时候你会感受到:它不是在替你决策,而是在替你“代入”


三个 Leon 真用过的场景,教你释放心智负担


✅ 案例一:混乱清单 → 明确任务地图


起点:我手机里有几十个备忘 Todo,工作+生活混在一起,完全没头绪。操作:我贴给 AIasME:“请你用 Leon 的风格,帮我拆清楚这堆事:哪些是目标任务,哪些是支持任务?什么能晚点做?有没有我该扔的?”输出:它自动分类,还配了每类建议:


  • ✅ 目标任务:学习并动手搭建B站 AI 视频创作工作流
  • 🔄 支持任务:测试 3 款剪辑插件 / 找素材
  • ⏳ 延后任务:更新个人博客(下周再说)
  • 🚫 丢弃任务:“测试一下最新的Claude系统提示词”——可有可无


小提示:我还说了句“请用 Notion 的语言输出”,它直接生成了我能粘贴的数据库模板。


✅ 案例二:碎片灵感 → 创作主题归类


起点:我飞书收藏夹里塞满了“AI side project 想法”,像个灵感垃圾堆。操作:我告诉 AIasME:“你是我的创意助理,帮我把这些想法归类成几个主题,每个配一句简介。”输出


  • 💡 创作工具类:提升表达效率的 AI 应用(比如“图像转大纲助手”)
  • 💡 生活OS类:构建数字化生活系统的模块(如“AI时间复盘助手”)
  • 💡 自我探索类:探索性格与工作方式的 AI 应用(如“MBTI对话引导机器人”)


小提示:我现在甚至尝试用这个模式整理我的B站视频收藏夹,也是打算用这招,把AIasME描述丢给多模态大模型,让他从Leon角度来重新整理和分类。


✅ 案例三:月度系统规划 → 生活节奏设计师


起点:我想重新规划自己的8月,但空有方向没结构。操作:我对AIasME进行了一次“战略对话”:“请你从Leon的角度,给我设计一个支持高效但不焦虑的节奏系统。”输出


  • 🗓️ 月度目标:完成AI-cat项目的初版迭代
  • 🧠 研发节奏:每周一进行项目复盘,周五留空小半天用于“高密度恢复”
  • 🪴 兴趣激活:每周末尝试一次新的户外活动——并给出Leon喜欢的理由
  • 📆 日常建议:每日 3+1 任务清单结构(3个重要任务+1个情绪任务)


这已经不是计划表,是“生活的建筑蓝图”。


最后,我的几句血泪教训


  • “不要一次给太多任务,AI会乱。” 分段对话,像聊天一样引导和修正,它会越用越像你。
  • “别期待完美的初稿,要学会‘跟它对话去打磨’。” 就像你和实习生沟通时,第一次也不会是最终稿。
  • “我每月更新一次 AIasME的记忆,就像给自己打补丁。” 你的目标和认知变了,别忘了告诉它。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用下方小程序来试试和数字Leon对话


访问链接:https://wxaurl.cn/fp4R4At16bj


最后一句话总结:


AIasME不是帮你变超人,而是帮你


✅ 看到真正重要的事

✅ 省下不必要的脑力内耗

✅ 在混乱中保持节奏和清晰感


如果你已经在被碎片信息困扰,那可能是时候试试把「你思维的说明书」交给 AIasME,让它帮你重新“装配”出一个有节奏、有目标的生活方式。


去成为,那个你本该成为的自己。


延伸阅读/思考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和AIasME理念共振的观点——,之前jina.ai翻译并推荐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如果伟大可以被计划》https://mp.weixin.qq.com/s/v8gSlFXAHfqIX4QIZ_l6ew ,作者汉明表达了一个观点很触动我——“不研究重要问题,就不可能做出重要工作”。在这个有AI加持我们仍旧感到信息爆炸的时代,真的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实现猎奇的工作,而是要真正专注到真正重要的工作上,比如用AIasME来改变我们规则或者思考的范式



我相信这个经验应用到如今的AI开发者、AI自媒体人身上也同样适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拿影视飓风的分享数据为例【首次公开!影视飓风的后台数据长啥样?】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tK3zsEx2/?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d3a20848bd79c49e5fa8d1faa1cf71ef,(我很喜欢看tim的视频),影视飓风每次粉丝数的翻倍都是在tim完成一个高品质视频工作的基础之上的。


这也是因为社会上平庸的工作真的很多很多,但重要的工作总是稀缺的


(就像我有很多idea在我的备忘录待办里面,但我只选择了花精力在AIasME,因为我相信它是足够重要、足够抽象化的


【附:文中提到链接】


  • MBTI(16型人格测试): https://www.16personalities.com/ch
  • Big5(大五人格测试): https://m.psyctest.cn/q/zP5RqaGe/
  • 盖洛普优势(优势识别器): https://strengths-finder.lance.moe/exam
  • 人类图: https://humandesign.org.cn/
  • 【首次公开!影视飓风的后台数据长啥样?】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tK3zsEx2/?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d3a20848bd79c49e5fa8d1faa1cf71ef
  • 《如果伟大可以被计划》https://mp.weixin.qq.com/s/v8gSlFXAHfqIX4QIZ_l6ew

 

轮到你了!
你觉得在哪些业务场景适合使用AIasME这种协作模式?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或遇到的问题!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拾光学迹”,作者 “拾光学迹”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