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正在重塑教育软件的内涵。它不再只是一个「问答」窗口,而开始承担起教学过程中的规划、反馈与组织功能。
教育 Agent 的出现,让「辅助工具」逐渐变成「教学同伴」,它能根据教学目标持续调整、协同、学习,甚至在无声中重塑课堂节奏。这个变化的意义,并不在于让机器更聪明,而在于让教学系统本身更具自我调节能力——AI 正在把「碎片化的工具」重新编织成「连贯的学习经验」。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教育应用正沿着这条路径探索。它们通过技术整合与场景深耕,把 AI 从概念演示带入真实校园,成为日常教学的隐形动力。
01
学伴进化:从答疑到思维伙伴
AI 在学生学习场景中的升级,最明显的标志是从「能答」走向「会讲」。
表 1|学习 Agent(面向学生的智能学习伙伴)
由斯坦福学生团队开发的 VideoTutor,堪称新一代产品的代表。它能够将学生的自然语言问题自动生成一段 60 至 90 秒的短视频讲解,配有语音、动画和节奏化的讲解逻辑。与一般的视频讲解不同,它并非播放式的知识传递,而是基于学生的输入实时生成、可随时打断、可从任意节点重新续播的互动过程。换言之,它不仅复现了人类教师「讲题」的节奏,更让「学习行为」具备了可回放、可分析的属性。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VideoTutor 不只是把答案可视化,而是让解题过程本身变得可操作、可复盘。这种对象化(objectification)意味着知识不再被一次性消费,而被封装为可复用的学习资产。学生不只是得到答案,更是在积累属于自己的「问题解决记录」。这让「学习」从一次次孤立的求解,变成了一种数据化、可追溯的思维成长过程。
同样具有启发意义的是 Khan Academy 的 Khanmigo。Khanmigo 代表了另一种教育哲学:它更像一位懂得「点拨」的苏格拉底式导师。它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思考路径。
Khanmigo 功能介绍
Khanmigo 的核心价值并非「解题速度」,而是「认知陪伴」。在一次次追问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提问、如何推理。而每一个学生的卡点、停顿、误解,都被无声地记录下来,最终成为教师侧的教学决策依据。
这种「伴随式学习」的设计,让 AI 真正成为一种「认知镜像」。它既观察学生的思维,也反映出学习的节奏与瓶颈。教育从「灌输」转向「理解」,从外部驱动转为内部成长。
两种路径却展现了一个共同的方向,即AI 正在从「内容生产者」转向「思维合作者」。学生不再孤立地面对题目,而是在与一个具备反馈能力的「智能伙伴」共同构建理解的过程。
02
让时间回到教师手中:
AI如何融入教学日常
教师端的创新,不在功能的多寡,而在融入的方式。AI 工具若想真正被教师接受,关键在于让它「自然地存在」。因此,如何在尽可能减少额外学习和习惯改变的情况下提升效率,成为许多教育应用的思考方向。
表 2|教学 Agent(面向教师的智能助教)
Brisk Teaching 的成功恰恰在于此。它没有试图再造一个平台,而是直接嵌入教师最熟悉的工作环境——Google 文档与幻灯片。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可以一键生成教案、编写差异化作业、修改作文或检测原创性,而不必跳转到新的系统。它让AI自然融入教学流程,使教学连续性得以保持。
BriskTeaching 可嵌入已有工作环境
2025 年 3 月,Brisk Teaching 完成 1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Bessemer 在其投资说明中侧重指出,Brisk 能够无缝整合到教师现有工作流、帮助教师节省时间,是其愿意下注的关键因素。因此,Brisk Teaching 的意义在于,它让 AI 从「被使用」变成「在后台协作」。技术存在,但并不喧哗,老师依旧是课堂的主角。
相比之下,MagicSchool 走的是「系统集成型」的路线。它把教案生成、课堂活动设计、Rubric 量表、家校沟通等教师高频任务,全部做成可插拔的 AI 组件,供教师自由调用。它的目标并非做出一个万能助手,而是让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个性化地适用 AI 组件。截至 2025 年,其官网称已服务 600 万教育工作者,覆盖美国绝大多数学区。
MagicSchool 官网
根据 MagicSchool 在其官网发布的用户调研结果,部分教师自报告使用系统后每周可节省约 7–10 小时的备课与批改时间,这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课堂互动和个性化辅导。虽然该数据尚来自自报样本,但这一趋势反映出教师端 AI 工具正从「辅助功能」走向「教学节奏的重构」。
传统教育工具的扩散往往受制于培训成本,而MagicSchool 的组件化设计使 AI 的使用门槛被极大降低,每个功能都像「教学插件」,能被迅速上手与批量培训。
03
平台整合与生态共建:
AI教学系统的下一步
如果说学生端与教师端的创新是卓有成效的「局部升级」,那么平台层面的系统整合,则决定了教育 Agent 能否从孤立的功能模块,真正演进为支撑教学流程的基础设施。这一转变的核心,是从提供单点工具,转向构建一个统一、可扩展且能够自主运转的智能教学环境。
表 3|平台 Agent(教育系统级的智能中枢)
以 Google 为例,其在 2025 年开放 Gemini for Workspace(教育版),将 Gemini 深度集成至 Workspace 教育生态中。这并非仅仅增加一个功能,而是重塑了教学工作的组织方式。
教师能够在熟悉的文档、幻灯片中直接调用 AI 能力,快速生成互动内容并分发给不同学生小组。更进一步,通过与 NotebookLM 及可自定义 Gems 的结合,教师可以基于自有课件构建专属的教学代理。这相当于教师能用自己的教学材料,快速「训练」出一个专属于本课程的 AI 助教;它将静态的课件变成可以对话的「专题学习伙伴」,让学生能随时与之互动,进行深度探究。
此类平台级方案的价值,在于将 AI 从「可选工具」转化为「默认环境」。学校无需依赖教师个人去拼凑和管理各类独立应用,而是在统一的权限、审计与数据安全框架下,获得一个稳定、可管理的智能教学基座。与此同时,微软等厂商也正通过 Copilot for Education 在 Teams 环境中重构课堂互动流程。平台间的竞争焦点,已不再是单一功能的强弱,而在于谁能更自然地将 AI 融入教育的组织肌理与日常节奏。
这一趋势表明,AI 的角色正在从辅助工具转向教学环境本身的组成部分,逐步融入教学流程的运行结构之中。从技术上看,这是一次架构重组;从教育学角度看,这是 AI 与人共同编排学习节奏的开始。
04
重新定义教育系统:
教育Agent 的未来走向
教育 Agent 的演进,标志着教育信息化进入新阶段——从「管理信息化」走向「教学智能化」。这不仅是工具迭代,更是教学范式的深层变革。
从 VideoTutor 的个性化讲解,到 Brisk Teaching 和 MagicSchool 的教学流程优化,再到 Gemini 等平台的生态整合,AI 正逐步形成教育体系中的「结构性能力」,让个性化、规模化与质量可控之间的平衡,开始具备更现实的实现路径。
对教育行业而言,这不仅是工具的更迭,更是组织方式的改变。课堂、教师与学习系统之间的边界正在重新划定:技术不再替代教师,而是成为教学决策与反馈循环的一部分。
当 AI 从执行指令进化为理解意图,从处理任务升级为组织流程,教育的核心价值也将从知识传递转向能力培养。未来的教育生态,将是人类教师与 AI Agent 协同共舞的新图景。这或许正是教育智能化的真正意义:让技术更加自然地融入教育生态,成为学习系统本身的一部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多鲸”(ID:DJEDUINNO),作者:邓黎斯贤,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