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6小时前 156 阅读 0 评论

B 端产品中的 AI 应用形态,常见这3种!

作者头像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B端产品设计师面临着如何将AI技术有效融入产品设计的挑战。本文将探讨B端产品中AI应用的三种常见形态:嵌入型AI、助手型AI和代理型AI,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同时,作者将分享如何从传统的“路径设计”转向“意图设计”,以更好地适应AI时代的产品设计需求。

最近有挺多同学都在问我:AI 技术发展的如火如荼,作为 B 端产品的设计师如何在设计需求中应用 AI 技术呢?B 端产品如果想要应用 AI 功能,有几种呈现形态呢?

关于 AI 技术和产品之间的关系,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给出过一些观点:

现阶段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AI 是技术,是渠道,但不是目标。

而技术和渠道是解决产品问题、满足用户需求的方法和途径。

因此在应用这些技术时,还是要以“满足用户需求”和“解决产品问题”为出发点,需要结合不同的应用人群和应用场景,满足用户的细分的、创新的需求,切忌“为了应用 AI 而应用”。

因此,在产品中增加 AI 功能需要应用在合理的需求场景中,通过功能集成、互补等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和支持。

01 Advice‍‍‍‍‍‍‍ B 端产品中的 AI 形态‍‍‍‍‍‍‍

目前来看,B 端产品中常见的 AI 技术应用形态有以下三种类型:

1️⃣ 嵌入型 AI(AI Workflow Embedding)

2️⃣ 助手型 AI(AI Assistant)

3️⃣ 代理型 AI(AI Agent)

1. 嵌入型 AI AI Workflow Embedding

嵌入型 AI(AI Workflow Embedding)是目前产品接入 AI 技术的最简单直接的一种形式,一般是应用在产品功能流程中,作为产品功能的叠加。

嵌入型 AI 非常适合用于 B 端产品,因为 B 端产品的业务流程和逻辑复杂,因而会存在大量 AI 不擅长处理的内容。而嵌入式 AI 只针对功能流程中的某些具体的节点,以“单点功能”的形式应用 AI 技术,从而提升局部的效率。

这类 AI 常以按钮的形式进行激活,会出现在表格、表单等功能页面,以弹窗或者抽屉的形式进行承载,不会打断用户主要的工作流程。比如:

在 CRM、HR、金融等领域的表单填写、报告生成等操作,都可以通过 AI 来辅助用户完成:

2. 助手型 AI AI Assistant

助手型 AI(AI Assistant)具备更加强大的专业性,与产品结合得更加紧密,能够提供的功能和服务也更加多元,可以根据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解答。B 端产品中很多专业、精细的功能对于用户和 AI 来说单独完成都有难度,因此以“产品助手”的形式来辅助用户使用产品也是一种更加合理的方式,可以提供持续性、全流程的工作辅助。这类 AI 常会以侧边栏、悬浮窗的形式进行呈现,随时便于用户与 AI 进行沟通协作。比如:Notion、钉钉等办公类产品,通过插件和助手的形式,在全局维度提供画图、写作、记录和总结能力:

3. 代理型 AI AI Agent

代理型 AI(AI Agent)更多用于提供垂类场景的代理式服务,通过 AI 功能和服务的完整闭环,创造沉浸式体验。基于用户给出的连续性指令,AI 模型具备完整执行闭环的能力,此时的 AI 通常以独立 Agent 的形式直接代替用户完成任务。这类 AI 常会以单独产品或页面的形式呈现,集合了丰富的能力,用户与 AI 交互的体验会更加完善、更有沉浸式体感。例如 ChatGPT、Cursor、扣子空间等,用户输入意图,AI 通过自主思考和工具调用,实现任务闭环:

02 THINKING B 端产品 AI 设计思考

1. 几种形态的 AI 会相互转换

以上我们提到的这三种形态的 AI 表现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随着 AI 模型能力的提升,会在同一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相互转换,比如从嵌入式逐步过渡到助手型,或者三者共同存在于产品的不同功能流程中,发挥各自所长,为用户提供帮助:

同样的道理,一个 AI 模型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例如豆包既可以以 AI Agent 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作为浏览器插件以 AI Assistant 形式存在。

2. 从 “路径设计” 到 “意图设计”

在 AI 工具尚未普及之前,设计师在设计 B 端产品或系统的交互时,会以用户体验路径为主要方向,设计师更关注如何将任务拆解为清晰、稳定的操作步骤,帮助用户逐步执行,达成预期目标。而在 AI 时代,用户的交互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用户不再单纯依赖传统操作流程,而是通过向 AI 表达意图的方式,由 AI 自动理解需求、完成推理和执行:- 交互过程:用户通过自然语言表达意图,最终获得高质量的结果,同时也需要对 AI 有完全的控制权。- 角色转变:在 AI 独立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用户由“操作者”转变为“意图提供者”和“结果审阅者”。

因此在我们做 AI 产品或功能时,也是将设计思路从 “路径设计” 到 “意图设计” 的转变。不过即便是如此变化,其实也终究是万变不离其宗,也即:

体验设计的方法和工具将会产生新的模式;

体验设计的标准和原则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元尧】,微信公众号:【长弓小子】,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