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2火半个月后,现在关注的人少了。
但我发现,国内几家大厂反而开始悄悄研究。理由很简单:一,它能低成本传播;二,它能拿到更多语料,喂给模型加速迭代。
听起来蛮技术,但这件事儿的本质,不在工具层面,是新关系的升级。
过去十几年,每一轮技术浪潮,最后都在改写「人和人」的关系,移动互联网是这样,短视频也是这样。所以,我认为TOC最大应用是社交;或者换句话说,社交,才是 ToC 的终局。
01
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妨往回看一眼。
2010 年前后,是移动互联网真正起飞的年代。那时,所有人都在问一个问题:智能手机,到底能干什么?
有人押内容,有人押工具,还有人押搜索。但最后赢的,却是「聊天」。
这件事,一开始没人看懂。可有一个人,比所有人都早一步。他叫 Ted Livingston,加拿大人,Kik 的创始人。2013 年,他在一次采访里说了一句话:
Messaging is the killer app of mobile.(消息,是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
当全世界都还在谈 App Store、推送系统、移动支付时,他提出了一个更原始的问题:当每个人都随身带着一台联网设备时,他最想干什么?
答案是:和别人保持联系;后来,这句话被反复引用,甚至成为硅谷的一种共识。
如果说互联网的上半场解决「信息连接」,那移动互联网下半场,解决「关系连接」。在中国,这个判断的实践者,是张小龙。
他做微信时,反复提到一句话: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社交。
这句话看起来平淡,但在当时几乎是逆势的,因为那几年,大家都在拼入口、卷体验、抢用户留存;只有微信,把所有复杂的逻辑都收束成一句话:让人和人随时在一起。
也正因为这个判断,微信成了那一代互联网的分水岭。
严格意义上,它不只是一个 App,更像一种关系重组机制,朋友圈、群聊、转账、公众号,每一个功能都在强化一件事:让关系流动起来。
微信的出现,也让社交从沟通工具变成了社会结构,人越来越依赖表达,一个小绿点,一个未读,都足以确认:你还在线上。
那时的微信,它把「在线」变成了「在场」,把「消息」变成了「关系」,把「功能」变成了「情绪接口」;所以,社交成了 ToC 世界的底层协议,它嵌入了所有用户的行为逻辑里。
后来,社交电商、社交游戏、社交金融、社交内容,只要能让彼此看见、互动、产生情绪的产品,都能起量;说白了,智远认为,那几年所有成功的产品本质上,都是社交产品。
02
时间往后推五年,到了 2016 年。移动互联网又变了,变在哪?
我认为,从「连接」转向了「分发」。
张一鸣做的今日头条一出来,算法逻辑就彻底改写了信息流。以前人找内容,现在内容来找人;信息开始由「兴趣」驱动。
过去,你刷到的是朋友的生活,现在,你刷到的,是「像你的人」。
那几年,短视频平台开始崛起。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这些产品,把「关系链」悄悄放到后台,把「个体内容」推到前台。推荐流取代时间线,兴趣图谱取代社交图谱。
那几年变化的速度很惊人。
我查了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到 2018 年底,中国短视频用户达到 6.48 亿,渗透率 78.2%;到了 2019 年年中,这个数字涨到 7.59 亿,渗透率 88.8%。
换句话说,算法分发在那几年彻底接管了用户的注意力,「内容」成为新的社交载体,「关系」退到了后台。
智远认为,这里有三处关键转折:
一,主语换了。
过去社交以「人」为主语,我找到你、你回应我;现在,以「内容」为主语,内容找到人,人再决定要不要留下,我们先被内容「认识」,再被算法送进对应的人群。
二,情绪货币化。
点赞、停留、转发、跟拍,这些以前只是行为,现在都被算法精算;你停留几秒、看几次、点几下,全都能被算进去,平台靠这些来推送内容,创作者靠这些来博关注。情绪成了新的流通货币。
三,关系变得更轻、更散了。
评论区、同城页、话题挑战,把陌生人之间的微弱互动,变成了可以被大规模复制的关系,社交从「熟人稠密」变成「陌生人稀薄但规模庞大」。
你仔细看,这种变化不只有产品逻辑变了,更像人被重新「分配」了一次,算法让表达、模仿、再创作形成了闭环。
比如:
话题挑战、合拍、模板复用,让「模仿」变成常态;直播带货、评论区互动、社群转化,又把「内容」变成了交易和连接的入口。
所以,智远分析认为,这是社交的隐退。
我们从「我和你直接对话」,变成「我和内容互动,再通过内容彼此看见」,内容成了社交的外壳,算法成了新的「关系分配器」。
结果呢?
我们还在找人,但路径从通讯录变成了推荐流;我们想被看见,但标准从朋友的回应变成了算法的推荐,那种「被理解」的感觉,也从熟人确认,变成了陌生人共鸣。
所以,我认为,内容即社交是那个阶段真正的底层现实,甚至直到现在。
换句话说,社交没有消失,换了一种形态继续运转;关系也没断,只不过,被算法切成了无数份「注意力单位」,流动在每一次点赞和每一条评论之间。
03
那未来会怎样呢?智远是这么看的:AI 视频会越来越重要。它的核心是「存在」,因为它第一次让我们能够重新创造「我是谁」。
过去,我们的身份由社会关系决定。现在呢?身份可以被算力重新组合。以前拍视频,要镜头、要表演、还要写脚本。现在,可能只需要说一句话。
Sora2 的意义,是让「身份」可以像程序一样被编写。也就是说,「表达」不再完全依赖我们本身的想法,而是可以「生成一个新的自我」。
以前,我们在视频里是「展示自己」。现在,我们能在视频里「创造自己」,身份,从一个固定的结果,变成了一种可以改变的能力。
它把「存在」这件事,从物理世界搬到了「算力世界」。你可以不在镜头前,但仍然能出现。你可以不说话,但 AI 能替你说。
AI 视频第一次,把「人格」做成了一个模型。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AI 视频是一场社交革命,也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它正在改写「我」和「别人」之间的界限,也在改变「人」的定义。
再往深处想,AI视频,会让社交变得彻底系统化,你可以理解为:AI 正在把情绪变成一种可以计算的资源。
想象一下:
以前维持一段关系,要靠花时间、靠记忆、靠感觉。你得主动关心别人、及时回复,关系才算数。但现在,AI 能记下你说过的话,分析你的语气,识别你的情绪,甚至能猜到你接下来可能会说什么。
简单说,情绪第一次被“格式化”了。
它可以被理解,也能被存起来,需要的时候还能调出来用,你在社交软件里发的表情,看了多久,停留几秒,都会变成算法判断「关系热度」的依据。
当情绪也被算进去,维护关系的方式就变了。
AI 是开始帮你「运营关系」,它能替你回消息,生成生日祝福,总结群聊内容,甚至提醒你该找谁聊一聊。
未来社交,可能会自动进行,AI 在后台帮你维持朋友关系,代发信息,保持你的「存在感」。
这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已经开始了,有些公司在做 AI 陪伴,有些产品在训练「情感代理」;这些系统能模仿人说话的方式,学习聊天的风格,甚至了解喜好。它们更像「人格分身」。
智远认为,到那时,AI视频才会变成一个操作系统。
AI 成了整个关系网络的调度中心。它能感知情绪,复制人格,安排互动;情绪变成输入的数据,关系变成可计算的资源,人类的社交,变成一场由算法分配的流程。
如果你仔细想,这其实是社交的又一次「大升级」:
第一次,微信让我们随时保持联系
第二次,抖音用内容把我们连在一起
第三次,AI 让算法开始理解我们
从今以后,社交是「我和系统」的事——系统再去连接我和世界,它在背后默默运行,就像电、网络、自来水一样自然。
我们只是情绪发出者,而 AI,成了关系的「分配者」。
04
我不知道,这么表达会不会显得格外抽象?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社交」会被认为是最大的 ToC 应用?
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是「连接」的结果;而在 AI 时代,社交是「存在」的形式;人类从主动交流者,变成了被动被「再现」的对象。
这听起来像一种退步,但也可能是一种进化。
因为社交本质上是人类寻找「被理解」的过程,只不过,以前我们靠语言、靠眼神、靠时间去确认彼此;现在,我们靠模型、靠数据、靠算力去延续自己。
AI 把「存在」变成了可延展的事,你可以不出现,但仍然能被看见;那意味着,社交边界,第一次超越了生命本身。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AI视频,你会怎么理解?也许它的关键是重新定义「出现」的意义。
什么算出现?
打开一个 AI 视频生成软件,上传自己的头像。几秒钟后,屏幕上那个「你」开始动了:它能眨眼、说话,根据你输入的几句话,生成完整的口型和语气。
它的表情自然、逻辑清晰、语速稳定,甚至比真实的你更像你。这时候,你在想,它到底是在“模仿我”,还是“替我存在”?
这样的瞬间,它已经开始规模化地发生了。
我查了下,从过去半年 Pika、Runway 、快手「可灵」的增长速度看,行业内主流 AI 视频工具的生成量都已经进入千万级别。
这意味着,「上传头像生成视频」这件事,已经从个别创作者的尝试,变成了大众行为。
这也许是AI视频真正的拐点,它把「存在」变成了一种生产力。出现,成了资源;存在,成了规模。
当生成不再稀缺、出现可以量产,未来的竞争,是谁「出现」得更多、更快、更持久;也许这就是 AI 视频的真正意义:它在在争夺「存在」的份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