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1天前 199 阅读 0 评论

小米开源首个原生端到端语音大模型 支持音频重建任务和音频转文本任务

作者头像
AI中国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小米在AI语音领域投下重磅炸弹。公司正式发布首款开源原生端到端语音大模型Xiaomi-MiMo-Audio,这款拥有12亿参数的模型声称在智能性、情感表达和交互适配方面已接近人类水平。

该模型最大的技术突破在于少样本学习能力。传统语音模型严重依赖大规模标注数据,在面对新任务时往往表现不佳。MiMo-Audio通过创新的预训练架构和超过一亿小时的训练数据,成功突破了这一技术瓶颈。

小米将GPT-3的自回归学习思路引入语音领域,创造了基于上下文学习的少样本泛化能力。这种方法让模型能够在多任务间灵活转换,显著提升了语音交互的流畅性和自然度。

技术架构方面,MiMo-Audio基于Transformer构建,能够同时支持音频重建和音频转文本等多种任务。模型的三大创新点包括:将语音无损压缩预训练规模扩展至一亿小时,验证跨任务泛化能力;明确语音生成式预训练目标,开源完整预训练方案;以及实现12亿参数规模的端到端语音处理。

开源策略上,小米已在Huggingface平台发布预训练和指令微调版本,同时在Github开源了Tokenizer模型。这种全面开源的做法为研究者和开发者提供了完整的工具链。

不过,需要注意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接近人类交互水平"这一表述缺乏具体的评估标准和对比数据。语音交互的自然度评判往往具有主观性,需要更多客观指标来验证。

其次,虽然模型在技术指标上看似先进,但实际应用效果还需要广泛的用户测试验证。语音AI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实际场景中的表现,而非仅仅是技术参数。

从竞争角度看,12亿参数规模在当前语音AI领域属于中等水平,相比一些大厂的数十亿参数模型仍有差距。小米的优势可能更多体现在开源策略和端到端集成能力上。

技术路径方面,将GPT的方法应用于语音领域确实是有意义的探索,但语音和文本在数据特性、处理复杂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直接迁移的效果还需要实践检验。

当语音AI开始具备少样本学习能力,当算法学会了情感表达的技巧,人机语音交互的未来正在被重新定义。小米的这次开源举措虽然在宣传上略显夸大,但确实为语音AI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开源模式可能比单纯的技术领先更具长远价值。

(举报)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