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23小时前 177 阅读 0 评论

等待30秒AI搞定一切?12年码农警告:“Vibe Coding正在养出「脑残」程序员”

作者头像
AI中国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CSDN 编者按】毫无疑问,AI 编程工具的崛起正在改变开发者的日常。Claude、Copilot、Cursor……它们让写代码变得轻松无比,但也让很多程序员陷入一种麻木的快感:输入 prompt,就等着代码自动生成——效率是提升了,但思考能力却在悄然流失。

本文作者从自己十余年的编程经历出发,回忆了当年啃 Project Euler 问题的日子,并对比今天依赖 AI 的“爽感”,提出了一个尖锐的担忧:如果没有了与难题死磕的过程,我们是否正在失去成为优秀程序员的根本?

原文链接:
https://nmn.gl/blog/vibe-coding-gambling

作者 | Namanyay Goel 翻译 | 郑丽媛

出品 | CSDN(ID:CSDNnews)

坦白说,我最近写代码基本全靠 Claude Code。它能帮我写好一切,但我也猛然发现,这件事正让我变得越来越糟糕——因为我坚持了十二年对编程的热爱,如今正在逐渐消磨。

当下,AI 编程正在重塑我们的思维方式:它让开发者习惯于即时满足,而不是深度理解;它让我们变成麻木的赌徒,一次次等待下一个能跑通的结果。

在我这个在“前 AI 时代”学会编程的人身上,这件事已经发生了,于是我不禁思考:那么对那些从没经历过独立思考、完全依赖 AI 起步的新手开发者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解题的快乐:关于 Project Euler 的记忆

还记得 16 岁那年,我在新德里的房间里,曾一度沉迷于一个问题:

它来自著名的 Project Euler——这是一个结合数学、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经典编程挑战网站。问题 15 “格点路径(Lattice Paths)”看似简单:在一个网格中,从左上角走到右下角,只能往右或往下走,有多少种走法?

在 2x2 的网格里,很容易画出来;3x3 也能靠手工画出解答。但当你想到 20x20 的情况时,就会感觉到真正的挑战。为此,我花了好几周时间:在每张纸上涂满图表,把数学老师缠到避而远之,甚至在梦里都在想算法。

你能想象吗?今天的我们,会愿意在一个问题上苦熬几周,只为思考、失败、再思考?

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暴力枚举、递归、不断画格子直到手抽筋……全都不行。直到某天下午,我坐在校车上,突然灵光一现:这不是路径问题,而是组合问题。

要走到终点,你必须走 20 次“右”和 20 次“下”。所以问题其实是:从 40 步中挑出 20 步走“右”,有多少种组合?答案就是 C(40,20)

我简直兴奋到发抖,回家立刻开机,十分钟写完代码,算出了结果:137846528820。当我在 Project Euler 提交答案,看到成功提示的那一刻,几周的努力凝聚成了纯粹的喜悦。

其实,结果的数值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个“啊哈”时刻:困惑数周的谜题突然豁然开朗,那种全身心沉浸的投入感。

如果我一开始就去网上偷看答案,或者直接用 AI 解题,我根本不会体验到这种魔法般的幸福。正是那段艰苦的思考,让我深深爱上了编程。

AI 编程的空虚感

时间快进到几个月前,当时我在调一个 React 的复杂状态管理 Bug。调试 React 状态,基本是“痛苦排行榜”的最底端。于是我就偷懒了,把问题直接贴进 Claude 里。

Claude 开始“思考”,而我按下 Alt+Tab 开始刷起了 Twitter。

过了一会儿 Claude 给出了答案,代码也跑通了。但我心里却只有一句:“哦,行吧。”感觉应该挺满意的,但仔细想想只是空虚。这种感觉就像在 TikTok 上无意识刷视频,或者打手游升了一级——有点爽,但很廉价。

我用 AI 编程的过程,通常是这样的:

  • 输入一个 Prompt,努力组织语言,带点所谓的“氛围感”。

  • AI 假装“在思考”。虽然大家都知道它根本不会思考,但我还是乐意相信这个设定。

  • 等个几十秒,AI 答案出来。看到它完成的一瞬间,我的大脑会分泌一点多巴胺:“酷。”

  • 我扫了一眼代码(其实没仔细读),发现还能跑。

  • 不出意外,AI 会有一些错误假设。所以我会再补一个 Prompt,让它修复。

就这样一直循环往复:输入 → 出代码 → 修复→ 出代码。

很显然,这个过程里没有挣扎、没有洞察、也没有成长。

大脑在 AI 模式下的变化

当你沉迷于“Vibe Coding”(凭感觉喂 Prompt,靠 AI 出代码)时,大脑其实是在从错误的地方获取奖励。

在 AI 出现之前,写程序会带给我两种快乐:

  1. 想明白—— 发现为什么算法不对,找到优雅的解决方案。

  2. 跑成功—— 调 Bug 数小时后,终于看到代码正确运行。

但如今,AI 把“想明白”这部分的快乐剥夺了。留给我的,只是浅层的快感。

而且,这种 30 秒等待 AI 响应的机制,本质上就是心理学中的可变比率奖励(Variable Ratio Schedule)——随机间隔、随机回报。这跟老虎机、短视频、手游的上瘾机制几乎一模一样。

至少对我来说,这种情况已经很糟了。那么对从没经历过“独立解题痛苦”的新手开发者呢?我猜,他们会习惯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提交 AI 生成的代码,像“人形 Merge 按钮”一样,不明就里地上线功能。

他们永远也不会体验到我在 Project Euler 里的那种“灵光一闪”——而那种挣扎,其实才是一个程序员真正成长的关键。

生产力的幻觉

更可怕的是:AI 让这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

代码写得更快,功能交付更快,GitHub 提交图一片翠绿,生产力暴增。但这只是速度的增长,并不是你能力的增长

当你把思考外包出去,你失去的不只是练习机会,还有那份自信。那个曾经对自己说“我能搞定”的声音,会随着每一次依赖 AI 而变得更小声。

如何合理用 AI,而不失去自我?

当然,我并不是说要因此抛弃 AI,毕竟 AI 已经强大到无法忽视。但关键在于——要有意识地使用

下面我给出几点建议:

(1)理解代码再合并。如果你说不清楚 AI 写的代码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就先别 Merge,别光图省事。

(2)定期“无 AI”训练。最近,我又重新刷起了 Project Euler。这是一种刻意练习,帮我找回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3)好好利用等待AI 的时间。别刷推特或 Reddit,把这几分钟用来思考架构或下一个任务,必要时可以用屏蔽社交软件的工具(我用 Opal)。

(4)记住初心。我们写代码的目的,是从无到有,解决看似不可能的问题,创造有意义的东西,不要忘记这个初心。

展望未来

即便未来有一天,AI 完全渗透进软件开发的每个环节,最优秀的开发者依然会是那些能深度思考复杂问题的人。

我依然看好 AI 编程。它是革命性的,让我的效率前所未有。但光有生产力而缺乏理解,本质上只是一种高级的复制粘贴。AI 应该是放大你的智慧,而不是替代它。它能帮你挑战更大的问题,但不该让你逃避思考。

在我看来,一旦我们停止探索复杂问题的答案,我们就不再是真正的“程序员”了。

活动推荐:

本周三(9月24日)20:00,奇点智能研究院院长,CSDN 高级副总裁,全球机器学习技术大会主席李建忠,将与 GPT-5 与 Transformer 共同发明人、OpenAl 资深研究科学家 Lukasz Kaiser 进行一场思想交锋和深度对话,于 CSDN 视频号矩阵全程直播。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