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16小时前 74 阅读 0 评论

国家政策《人工智能+》终于来了,作为一线产品经理到底该怎么做?

作者头像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人工智能+”不再是技术人的口号,而是国家级战略的现实落地。当政策驱动全面启动,产品经理不只是“跟着做”,而是要重新理解角色定位、能力模型与协同方式。本文将从一线视角出发,拆解产品人在AI时代的认知跃迁与行动框架。

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和很多政策文件一样,它很长,也很“正”,但我还是一行一行地读了下去,因为这一次,我读的不只是政策,而是我过去两年的“应验”。

【国务院意见】指出:“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共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

这段话看起来宏大,但对我而言,它是一段很熟悉的总结。因为我从2023年底就开始这么干了——虽然那时候,并没有什么政策引导我,只是一个产品经理对于时代变化的本能响应。

一起来听听我踩过的坑,以及你该如何避免,未来该怎么做才能不落后。

01 过往的踩坑

我不是技术出身,不懂高等数学,也不写代码,但当时 ChatGPT 的横空出世让我意识到,这次可能真的不一样:模型的参数跃升、能力突破、通用性变强。

这些信号让我有了一种“再不开始就晚了”的焦虑感。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去补深度学习的课,啃论文,看Transformer结构,学Prompt Engineering。

我准备从底层模型学起,理解它为什么这么强。可现实很快把我拉回来——太难了,半懂不懂。你无法靠刷几门课、读几篇论文,像做PPT那样“快速掌握”一个科学问题。

于是我放弃了“学懂它”,没办法,只好转向“用起来”。

02 方向的转变

我又在内心告诉自己,AI 的真正机会,不在于我能不能复现它的代码,而在于我能不能用它解决问题。这个转折点极其关键。

很多人卡在“要不要懂技术”的门槛上,我建议你直接绕过去。

因为大模型的核心价值,并不完全在于你理解了底层原理,而在于你能不能组织起它的能力,为一个真实的问题做出解决方案。

2024年,我搭建了我的第一个“智能体”。其实就是一个很基础的原型,用 LangChain 跑一个政务政策问答系统,接入了某个主流中文大模型。

因为我发现最常见的场景就是老百姓问这个事怎么办,怎么填材料等等,反复拨打热线,在多个电话里反复被折腾。我就试着让大模型先回答80%的常见问题。于是,我设定了提示词结构,整理了知识库素材,让它自己跑。

我第一次看到它的力量:“它不是我在查事项相关的材料一个个的给我罗列起来,而是AI作为一个专家在帮我找,总结,让一个不懂的人能快速看懂”。

那一刻我意识到,这玩意不是酷炫的技术,而是能真正减人、提效、补能力的。

这个转变发生得非常自然。

我开了窍,不再追求理解技术,而是开始“趴在地上找场景”。比如群众来办社保,如果材料不合格,他要反复来;那我是否可以设计一个“材料预审智能体”?等等。

那我是否可以训练一个“智能研判助手”?我开始一块块构建这些“小智能体”,让他们围绕办事流程、数据分析、文书撰写、群众交互等环节嵌入进去。不是做一个超级AI,而是一个个具体岗位的数字分身。

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AI产品经理的能力,不是懂AI,而是让AI有用

03 给你的行动建议

当我看到【国务院意见】提出:“到2027年,智能体等人工智能新型应用普及率达到70%以上;到2030年超过90%。”

我完全不觉得遥远。我反而觉得,这个目标来得太保守了——因为只要你真正上手,你会发现,AI 已经不仅能用了,而且非常能干了。

但现实是,大多数人还在观望。等懂了再用、等别人先落地、等数据准备好。我想说的只有一句话:

先用起来,先用起来,先用起来,来得及!

不是强调三遍,而是三层含义:

  1. 现在这个时间点就要用:别再迟疑;
  2. 用起来而不是“了解一下”:一定要真接入业务;
  3. 自己用,别只听别人讲:你只有做出第一个Demo,才真正知道问题在哪里。

如果让我给现在的产品经理一个行动指南,那我只说四个字:选个小场景

别追求一上来就做平台、做大模型系统。你只需要选一个“能做”的问题,一个“有反复操作”的岗位,然后设计一个“AI能替代”方案。

比如,你在银行,就做“风险信审智能助手”;你在电网,就做“报装流程导航机器人”;你在高校,就做“选课智能解读器”等等。

你在任何行业都能找到切口,关键是你能不能先试一次。不是做完美,是做得动。

我现在回头看自己当初的那些笨办法,觉得也不差。因为它们是我“用起来”的开端。我没有等最好的技术,也没有等最全的资料,只是开始搭、开始试、开始接业务。

就像【国务院意见】里提到的那样:“推进大模型产品化、服务化、集成化,促进人工智能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规模化应用。”

你如果不现在开始试,就永远无法进入“产品化”的那一段。而一旦进入,你就会发现,AI真正的价值,是你手上跑出来的,不是别人报告里的。

最后的话

最后我想说,站在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一次巨大的重构机会。

AI不会替代你,但一个会用AI的人,一定会替代一个不会用的人。政策已经给出了方向,工具已经落地,场景已经明朗。现在差的,不是机会,是动手。

我是从2023年底开始干的,你呢?(欢迎留言各位使用AI的时间,也可以打出你的行业。)

不妨从今天开始——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在哪个行业,给自己搭一个智能体,试一次。不是因为你非得走技术路线,而是你得掌握一次能用的未来。

这是我的实操,也是我对《人工智能+》最诚实的解读。

希望带给你一些启发,加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柳星聊产品】,微信公众号:【柳星聊产品】,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